“收纳”珍宝古人自有妙招
作者 王田
发表于 2025年2月

家具的使用历史悠久,作为实用工艺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承载着明确的社会功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明清时期,传统家具的制作水平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期,柜架类家具作为家居陈设、物品储存和珍玩展示等多项功能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架格陈设文房

架格亦称为“书格”,是用来陈设、摆放物品的家具。其最基本的样式是以立木为四足,四足之间施横枨与顺枨,用以安装隔板,隔板一般有三层或四层,常用于书房存放书籍文玩。为了增加其整体稳固性和耐用性,通常会在最底层格板下面施加牙条和牙头。

故宫博物院所藏黑漆嵌螺钿山水花卉纹架格(图1)是典型的架格。其整体结构为四面开敞的方材,共分四层。每层横枨与顺枨间打槽装板,板下用三根穿带承托,底部为黄铜套足装饰。框架边缘满饰以彩色薄螺钿和金银片托嵌而成,内部镶嵌螺钿山水、人物、花果、草虫等精美图案。

此架格在造型上遵循着明式家具的基本样式,但在装饰上却运用了精湛华美的漆艺,呈现出简约与繁复装饰的对比之美。尤其是在架格中间一层底面刻有“大清康熙癸丑年制”款,表明其制作于1673年,这种带有纪年款的家具较为稀见。

历史上较早记录架格的学者是“ 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他在其所著《长物志》中将架格分为大小两种,“大者高七尺余,阔倍之,上设十二格,每格仅可容书十册,以便检取,下格不可置书以近地卑湿故也,足亦当稍高”。明代的一尺与今相差不大,高七尺余基本上就是2.1米左右,这一高度基本属于正常身高的人举手曲臂就能够轻松取放书籍,方便检索使用。书中还强调了架柜下层的格不宜放置书籍,以免书籍受潮致损,因此最下层的格板要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这表明了作者对南方湿润环境的考虑。

亮格柜展示器物

亮格柜是明式家具中的一种,由架格和柜子相结合而成,常见的形式是架格在上,柜子在下。架格的高度一般与人肩齐,或稍高一些,便于展示、观赏器物。其整体设计注重下部分重心,有利于家具的稳定性。北京匠师称上部开敞无门的部分为“亮格”,下部有门的部分为“ 柜子”,二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亮格柜”。这种家具兼备陈列展示与收藏存储两种功能,实现了美观与实用的统一。

按照存放物品的层次和结构设计,亮格柜可分为单层亮格柜与双层亮格柜两种。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明代黄花梨亮格柜(图2)属于单层亮格柜,上层架格部分装有后背板,其余三面装有壶门圈口牙板。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