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
翟召博
山东新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研究员,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家长与教师合作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家长学校发展共同体”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培项目”授课专家。
主要观点
家庭教育的精髓在于促进孩子养成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滋养孩子的稳定内核,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可能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不确定性。在这种大背景下,帮助孩子保持内核稳定特别具有现实必要性。
什么是内核稳定?先分享个小故事。女儿三四岁时,在小区里玩儿,一位朋友逗她:“你是谁家的孩子?一看就是个坏孩子。”女儿特别淡定地抬头,说:“叔叔,我是好孩子,你说错了。”然后继续玩儿去了。我看到这一幕,觉得女儿的内核挺稳定的。
我认为,内核稳定是指一个人内在的信念、力量、价值观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因外界的变化或者压力而发生动摇。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就像我的女儿,你说我是坏孩子没用,我相信自己是好孩子就够了。
怎么才能让孩子内核稳定呢?我认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三感”: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自主感:我感觉自己说了算
自主感是指一个人能够感觉到他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由自己做主。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能感觉到自己说了算。
有些父母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什么都不用干,什么也不用管。一方面,孩子不能作出选择、承担责任,自主感被剥夺了。他会用无助、无能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你越希望我好,我就表现得越差,气死你!另一方面,孩子会得出一个糟糕的结论:我需要通过学习好、听话来获得父母的爱。他会觉得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着,缺少内驱力。一个孩子每天早上6点起床学习,晚上12点还不睡,但成绩一塌糊涂。咨询时,我问他怎么看待付出与收获的巨大落差。他回答说:“我不知道。反正父母让我做题我就做,让我上辅导班我就上,我也不敢睡觉。”只会机械地做题,不会独立思考,这样的孩子怎么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
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关键在于让孩子在适当的范围内拥有选择权和决策权,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首先,确定哪些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洗脸、刷牙、整理书包、打扫房间等;允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或课外活动;给孩子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决定如何安排;分配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家庭责任,照顾宠物、帮忙做家务等。
其次,要有实现让孩子“说了算”的方法。提供有限的选择,在设定的范围内,让孩子自主选择,比如选择穿什么衣服、晚餐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儿等。鼓励自主决策,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从小事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尊重孩子的意见,允许犯错并从中学习;通过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家庭的影响;建立良好的沟通等。
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作出决定后,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要让他独立承担责任,自然体验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