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青春献给你
作者 姚延
发表于 2025年2月

从《婚姻与家庭》杂志的筹备、创刊,到“她”的发展壮大,我见证了杂志社40年发展历程。

40年,时光荏苒,伴随着《婚姻与家庭》从羽翼未丰,到亭亭玉立,我也从当初一个20岁的毛头小伙儿慢慢成熟老去,往事如烟,感慨万千……

筹备杂志创刊号

1985年6月14日上午,按事先约定的时间,我准时来到了全国妇联机关大院。接待我的是一位50来岁戴眼镜的女士,她就是当时刚从北京出版社离休的高级编辑王行娟—《婚姻与家庭》首任主编。那天,和我见面的还有杂志社第一任社长陈少健。经过面试,我有幸成为筹备创办《婚姻与家庭》的专职编辑。

入职当天,我便接受了第一项工作,把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及其相关资料翻译成英文,送到中国国际书店备案,办理期刊登记手续。我的英文功底不错,翻译这活儿对我来说并不困难。熬了两个晚上,我就把全部资料变成了几页英文,请《中国妇女》英文月刊的编辑帮忙校对打印后,顺利送交有关部门。这为当时资金紧张的杂志社省下一笔翻译费,同时也给两位领导留下了良好印象。

《婚姻与家庭》创刊筹备初期,编辑部聘请了来自大专院校、社科院、法院、新闻出版单位等对婚姻家庭问题有着共同兴趣的专家学者做兼职编辑。主编要求一周左右开一次编辑会,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开会就借用当时的全国妇联老干部活动室。

20世纪80年代,手机、网络、微信等通讯工具还没诞生,要把所有编辑的工作与主编联络起来,全靠我的一辆自行车,往返于各位专家学者的工作单位。我几乎走遍那些全国知名的文化单位,与这些专家学者处得跟家人一样。

出于工作需要,我开始参与稿件的筛选和编辑。主编王行娟手把手地教,我凭借一些文字功底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进步很快,她送我的一本《编辑工作手册》几乎被我翻烂。

本文刊登于《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