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视角下的俄罗斯出兵叙利亚行动分析
作者 孙雪
发表于 2025年2月
叙利亚地形图

《孙子兵法》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和作战的一般规律,蕴含着普遍的制胜之道,对当今世界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孙子兵法》译成俄文已上百年,是其历届军政领导人的必读之作。二战中,苏军将《孙子兵法》列为军事学术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卫国战争中得到应用。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在公开讲话中从《孙子兵法》中引经据典。从俄罗斯近年军事行动看,越是遵循孙子的战争观,取得胜利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其战略实施过程中越可能出现失误。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出动以空天军为主的联合作战集团,帮助叙利亚政府军从根本上扭转了局势,不失为一场漂亮的政治军事仗。运用《孙子兵法》的战争思维重新审视这场战争进程,发现俄罗斯此次行动突出体现了孙子的慎战、备战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谨慎出兵,对战争具有强烈的控制意识

“慎战”是孙子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在整个《孙子》战争思想体系中都对这一思想有所体现,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战争过程。所谓“慎战”,就是要对战争持极为慎重的态度。慎战并非不战或避战,一旦“慎战”思想中的临界阈值被打破,就要为挽救危局而战,采取攻势行动。对待战争越谨慎越有利于达成战略目标,反之则极易失败。此次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在出兵时机选择、战时控局等方面,都对“慎战”思想有所体现。

非利不动,非危不战。关于如何在“慎战”思想下做出战争决策,孙子在《谋攻篇》提出了三大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可解释为开战的三个原则,只有满足了这些原则才值得冒险开战。2011年,作为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的叙利亚爆发内战,俄罗斯此时考虑过出兵支持叙阿萨德政权,但按照孙子“非危不战”“非利不动”的原则,此时叙利亚内战并没有将俄罗斯置于危险之中,而且叙利亚反政府武装背后有西方势力的支持,如果与其发生冲突可能引起战争升级,显然此时介入叙利亚内战后果是不利的。因此,俄罗斯执政团队做出了不出兵的决策。到2015年夏,叙利亚内战达到临界点,叙利亚内战中迅速崛起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和得到美西方支持的叙利亚反政府势力,攻占了叙利亚东部和北部的大片国土,即将攻打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叙利亚政府军实际控制的区域不足全国面积的20%。此外,叙利亚形势的发展对俄罗斯安全开始构成威胁。据俄方估算,2015年初时‘伊斯兰国’和其他恐怖组织中,有约4500名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公民,“伊斯兰国”向中亚、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等区域发展趋势已十分明显。此时已经到了孙子所说的“危急关头”。如果不出兵阿萨德政权必将倒台,届时俄罗斯不仅会失去中东的一个重要盟友,并且叙利亚局势失控引起的恐怖分子蔓延还会给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地区带来较大威胁。另一方面,叙利亚政府军虽然在战场上处于不利局面,但还保存有相当实力。如果俄罗斯此时出兵帮助叙利亚政府军,既能保住阿萨德政权,还能扩大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经过一番利弊权衡后,俄最终决定出兵,并制定了一个合理的目标,即仅保住阿萨德政权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政治解决进程,不追求维护叙利亚领土完整。

土耳其在土叙边境击落一架俄罗斯苏-24战机

合利而动,避免愠而致战。《作战篇》中说:“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在这段文字中指出能征善战的将帅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决定性人物。正是因为将帅负有如此大的责任,因此在思想上要做到慎重决策,成为慎战的开始。孙子在《火攻篇》中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故明军慎之,良将警之”,这些思想都强调国君将帅要慎重对待战争,万不应因为一时愤怒或怨恨与敌交战。此次行动,俄罗斯处处谨慎,极力避免与介入叙利亚局势的其他大国起冲突。在发动空袭行动开始后次日,俄罗斯就与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代表在巴格达建立协调委员会国际情报中心,该中心建立了与驻伊美军司令部、土耳其国防部、以色列总参谋部的直接联络线路,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10月19日,俄美签署了飞行备忘录,以防止两国飞机之间发生不良事件。更能彰显“慎战”思想的是,当面对“战争羞辱”时,俄方仍能保持战略定力。2015年11月24日,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在土叙边境被土耳其以侵犯领空17秒为由击落,这一事件把俄罗斯推向了对土耳其是战还是不战的艰难抉择之中。考虑到土耳其背后的北约及整个世界局势,此时俄对土开战的后果显然是不利的,而且因为一架战机被击落就开战,明显是一种情绪化的决策。鉴于此,俄罗斯作出了对土耳其“不战”的战略决策,演绎了孙子的“慎战”思想。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