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中国近代兵学大师
作者 杜燕波
发表于 2025年2月
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

在我国近代史上,蒋百里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兵学大师,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深入考察世界列强盛衰之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系统的国防理论和实现国家自强、抵抗外侮侵略的完整方略。他为拯救危亡中的中国而专研兵学,又因通达兵学而更加坚定“中国必胜”的理论自信。他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心中只有中华民族,胸中只有民族大义。他不亢不卑,尽管游走于不同的军阀门庭间,但始终气高骨硬。他是一面旗帜、一种精神,在抗战至暗时刻发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的激扬呐喊,鼓舞无数国人奋起反抗。他的儒雅风范、远见卓识和家国情怀,使他在中国军界享有盛誉、备受尊崇。即使到今天,他的高风亮节、治学精神仍值得人们学习;他的一些国防建设理论和军事学研究方法仍值得人们研究。

学贯中西,创立先进国防理论

蒋百里(1882年—1938年),原名蒋方震,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日本,后赴德国深造,广泛涉猎西方近代以来的军事理论名著与战例战史,深入钻研拿破仑、克劳塞维茨、毛奇、俾斯麦等著名军事统帅或军事思想家、理论家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思想。1918年—1919年,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军事,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法等国的胜败之道,切身感受到了战后欧洲各国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他曾在1927年和1933年,两度以私人身份访问日本,深入了解日本对华政策。1935年,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赴欧美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重点关注德、法、美、意的军事思想和国防建设成就,如德国的战备经济建设、法国的战略战术、意大利的空军建设、美国的国民总动员等。1937年—1938年,再次以蒋介石特使的身份出访意、德等国,从事抗战外交。经过多次的留学深造和游历考察,蒋百里不仅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国防思想、军事理论有深入研究,而且对欧美、日本的军事动态和国防现状了如指掌,能够准确把握世界国防与军事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蒋百里积极引进、大量介绍国外先进军事思想和国防理论,如资产阶级战争观、义务兵役制、总动员思想、军事辩证法、总体战理论、“杜黑主义”等。在今天看来,这些先进的军事思想和国防理论似乎稀疏平常,但是在那个封建帝制刚刚垮塌、国家封闭落后、外国列强环伺、军阀连年混战的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1912年,蒋百里完成第一本军事著述——《参谋勤务书》。书中对比分析了德、日、俄、美等国军队参谋部,提出在共和政体下,中国如何建设参谋部的构想和方案,并详细论述动员、谍报、侦察、给养、兵站等参谋部勤务和军事教育。众所周知,作为19世纪初普鲁士人首创的重要军事制度——总参谋部是现代军队的“标配”,直接关系作战行动的效率与胜败。其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旧中国在艰难中走向共和,这一军事著述对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实权派编练、发展新军发挥了重要作用。1917年,蒋百里又完成《军事常识》一书。书中广泛论述了近代军事与国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包括战争理论、建军原则、国防原理、兵役制度、武器装备、编制原则、教育方法、军队管理等,介绍了国外最新军事与国防动态,引进西方先进军事理论成果,并依据中国现实国情,提出中国国防制度改革的方案或建议,精心描绘出一幅富国强兵、振兴国防的宏伟蓝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此时蒋百里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日本“全面侵华”的野心,书中号召中国应“以日本为最大假想敌”,加紧练兵备战。

1922年,蒋百里进一步完成《裁兵计划书》。这里的“裁兵”,并非主张削弱国家防御力,而是将“裁兵”作为“扩张国民防御力的惟一手段”。这涉及到蒋百里首创的国防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相一致……一致则强,相离则弱,相反则亡”。换言之,经济要与军事融为一体,“一切必要的战时工业、后方补充乃至人民粮食,都要加意努力,有充分的准备”。他认为,中国有土地有劳力,表面看似乎缺乏资本,但只要实行裁兵,就可以把纯粹消费、等同“死物”的军费,变成生产性资金,就可以把消费性军队转变为生产性组织。“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此又何愁国防不兴呢?此外,书中还提出中国要采取积极防御战略,构建“全民皆兵、兵民合一”的国防体制,并提出抵御日本侵略的缜密的作战构想,涉及战争性质、战略战术、工业布局调整、国防工程构筑等诸多根本问题。在当时,这些国防思想具有急迫的现实指导意义。

1911年,蒋百里在德国哈尔博斯达特军营

1934年—1935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企图的暴露,蒋百里提出诸多实案化建议,他的国防理论也进一步充实完善。例如,他拟定了一份抵抗日军侵略的紧急方案,建议将国家工业布局调整至内地山岳地带(以湖南为中心),加紧开发中国西北石油,并在庐山、衡山、川湘边界山洞内置池储油。随后,他在上报国民政府的《总动员纲要》《总动员之意义及其实施办法纲要之说明》等报告、文章中,借鉴欧美各国经验,对中国如何实施总动员展开详尽阐述,为支持长期抗战作整体规划。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