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又爆红,但他回家卖包子了
作者 离荫
发表于 2025年2月

《我是刑警》,爆红。

这部聚焦刑警办案过程的刑侦剧,创下CCTV8黄金档历史收视率新高,成为爱奇艺首部热度破万刑侦大剧。

它主打纪实的风格,让许多观众找回了当初看《重案六组》《征服》等刑侦剧的感觉,直呼“国产刑侦剧”的春天来了。

在剧中诸多演员中,扛大旗的是有着“视帝”称号的于和伟,他在剧中塑造了刑警秦川,呈现了顶级的表演功力。

他能用几个细微的表情,就呈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

他也能用外放的表演,袒露这个刑警内心最脆弱的一面。

但这只是于和伟演艺生涯中高光时刻的其中之一。

他的一生之中,塑造过的经典形象太多,贡献过太多演技炸裂的瞬间,有他在,整部剧就像是有了定海神针。

但在成为“视帝”之前,他也曾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幽暗无光的岁月。

贫寒的家庭

说起于和伟,这是一个漫长而艰涩的故事,这一路,铺满人生的炎凉。

1971年,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一个普通的家庭。

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除了他,家里还有5个姐姐和三个哥哥。

他出生时,母亲已经45岁,乳汁不足,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没有奶粉等婴儿食品,于和伟的母亲只能用棒子面熬粥给于和伟喝。

刚出生不久的于和伟,一碰到棒子面粥就哇哇大哭,束手无策的母亲,也急得直哭。

大于和伟24岁的大姐,刚生了女儿,便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于和伟。

大姐宁愿自己的女儿少吃一点,也要保证于和伟能吃饱。

每当大姐抱住于和伟,因为饿肚子哭闹的于和伟总会平静下来。

但很快,上天又给这个在苦水中浸泡的家庭重重一击。

于和伟三岁时,父亲因为一场意外离开了人世,母亲靠卖烤红薯维持着这个家,一个烤红薯卖一两分钱,母亲就靠着这一个一个红薯,拉扯着9个孩子长大。

日子艰难,但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哥哥姐姐都会留给于和伟。

转眼间,于和伟到了上学的年纪,但因为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母亲怕负担不起,便动了不让于和伟上学的念头。

哥哥姐姐们都不同意母亲的决定,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辍学,减轻家里的压力,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于和伟。

全家的希望,落在于和伟的肩上。

但于和伟并不是学习的材料,成绩在班里一直倒数,中考的时候都没达到录取分数线。

在老师的推荐下,于和伟考入抚顺市幼儿师范学院音乐班,毕业后进入了抚顺话剧团。

在话剧团,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接触到了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并且深深地为之倾倒。

于和伟后来回忆道:“团里演话剧的时候,我就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我就在边幕旁看了一年。目标很简单,就想着什么时候我能上去演。”

其实,在抚顺话剧团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参演了一百多场《雷锋的足迹》,但因为只是群演,演出单上并没有他的名字。

很快,话剧团这小小的一方天地让他觉得逼仄,他渴望更大的舞台。

在家人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下,1992年,21岁的于和伟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但新的问题出现了。

上海戏剧学院一年的学费加住宿费,一共七百多块钱,已经算是很便宜了,但对于和伟来说,却是难以承受的数额。

这笔钱始终没有着落,于和伟的大姐看着弟弟愁眉不展,把于和伟叫了过来,说:“你放心,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

随后,大姐就把给自己儿子买的钢琴卖了,把钱交给了于和伟:“之后每年的学费,我都给你攒出来。”

于是,于和伟便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表演,从此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演艺道路。

在哥哥姐姐们的托举中长大,于和伟懂得知恩图报。

当他日后进入演艺圈,有了知名度和经济能力之后,就给哥哥姐姐们都买了房。

他即使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演员,辗转于各大剧组之间,也会经常回老家看望哥哥姐姐们。

于和伟的五姐打理着一间杂货店,他的三哥则开了一家包子店,每当于和伟回家探亲时,总是像小时候那样,帮五姐整理货架,帮三哥擀皮包包子,再叫卖几声。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