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无疑是2024年末现象级的电影。不仅仅因为它有着轻盈灵动的女性叙事,也因为它带动了一波接一波的讨论。从相关书籍《看不见的女性》到“老登电影”以外的女性叙事讨论,女性的感受、思想和故事得以被看见、分享、讨论。
《好东西》里,王铁梅不希望重复悲惨叙事,她在文章中写下自己身为单亲妈妈的生活,却因此被网暴了。围观者用极高的道德标准审视一位母亲:她不可以谈论自己的情欲,不可以不围着孩子转,不可以不完美。
王铁梅同样在苛求自己:“因为我是个妈妈,我必须要做好。”好在有小叶告诉她:“可是你也是一个人,你不是超人。”
数不清的女性观众在《好东西》中看见了自己。记者也找到了三位和王铁梅有相似之处的女性:她们有孩子,离了婚,有能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不错的生活,也试着去拥有“课间十分钟”的休息。她们会恋爱,但并不是为了再婚,也不是为了“给孩子找爸爸”。
看见女性的一切——也应当看见女性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以下是“王铁梅”们的自述。
时间不够用,我只有“课间十分钟”
佳树,34岁,上海
我研究生毕业后就“英年早婚”了。前夫没房没车,工作也一般,我的父母其实是反对的,但我只念他对我的好,还是义无反顾的跟他结婚了。婚后一年,我生下了女儿。回过头看,二十五六岁时做的婚育决策,就像一场豪赌,我盲目地相信他是对的人。
孕晚期,我行动不太方便,希望前夫能早点回家陪我,他却经常找各种理由,留我独自在家难过。听说男孩真实地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一刻才会成长为男人,但直到孩子出生,他也没有改变,我反而褪去恋爱时的滤镜,渐渐看清了他。
遇到问题时,他总是逃避,甚至能整个星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任何沟通。我们商量好要买房,一人出一半首付,但要交钱时,他就突然玩消失。2018年我们离婚,他没有争取小孩的抚养权,直到现在对女儿也是不管不顾,物质支持和精神陪伴上他都是缺席的。
刚离婚那段时间,我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我习惯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的维系中确实也存在问题。最开始,我只是想要开心起来,遇到感觉还不错的男生,我决定再试着谈谈恋爱。
有一阵子,我通过交友软件dating约会。我不否认上面可能有好男人,但需要花大量时间筛选,你会误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但实际上你没有选择,只会陷入决策疲惫。我也参加过线下的speed date(快速约会)活动,12男12女轮流配对,每5分钟聊一轮。我不喜欢这种场合,感觉像两件商品在互相打分。
我觉得《好东西》里的前夫挺可爱的,至少他愿意去了解女性主义,有学习和成长的心态,已经超过很多人了。我理想中的男友要有审美,喜欢读书和运动,对自己和世界有合理的认知,但我发现找到这样的男生挺难的。
我曾和一个弟弟交往了半年多。他长得很好看,个子高高的,很有礼貌。我认为亲密关系中,人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的。在和他相处的时间里,我们彼此都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经常一起看展、逛书店、散步,聊一些深刻的话题。后来分开,是因为他还要继续深造,我不太能接受异地恋。但能谈上一段这样美好的恋爱,我非常满足。
如果只是在恋爱,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我接触的男生通常不太在意我有孩子这件事。有异性朋友会建议我先不要告诉对方我有孩子,他们当然是为我好,可他们也代表部分男性说出了心里话,“有孩子多少是个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