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定制珍珠小镇:一颗小珍珠一条追光路
作者 肖凤伟
发表于 2025年2月

振兴乡村的路上,不仅有血气方刚的男人,也有兰心慧质的女性。她们同样眷恋乡村、热爱农业、怀揣梦想,以不服输的精神扎根田埂,挥洒汗水、贡献智慧,用过硬的技术带领农户一起发家致富。她们走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中心,成就出彩人生的同时,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巾帼引擎”——她们就是“巾帼新农人”。

“珠二代”异想天开

时至今日,有个场景还一直刻在汤冬梅的脑海里:一把钩针、一片胡刀,爷爷汤家美打开一个河蚌,切开芝麻大的一块肉,用钩针轻轻送进另外一个河蚌体内。几年后,河蚌体内就会长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这个过程很神奇。

汤冬梅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会这样。爷爷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笑着告诉她:“你要好好爱这些珍珠蚌,它们有15年寿命,和小狗一样。而它把一粒珠核变成一颗珍珠,至少需要3年的磨砺。”不过,因为汤家美采用的是传统养殖河蚌的手法,最大的珍珠还不到10毫米。

小时候,汤冬梅总是跟在爷爷身后,对珍珠的养殖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汤冬梅听到爷爷抱怨有的珍珠太小了。她就对爷爷说:“等我长大以后养出的珍珠,要比这个大两倍。”

汤家美看看这个“异想天开”的孙女,突然笑了,但他没说话,也没当一回事。汤家美不知道的是,汤冬梅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要为爷爷养出大珍珠”的想法已经在她心里扎了根。

汤家美的老家在浙江平湖,早在1982年时,为了让家人吃饱饭,他就一个人去绍兴诸暨学习淡水珍珠养殖技术。众所周知,世界淡水珍珠95%产自中国,而中国80%的淡水珍珠,来自诸暨。

作为越国古都、西施故里,诸暨自古与美结缘。时光流转两千年,诸暨应势发展“美丽经济”。在其东北一隅,有一座颇具盛名的“珍珠小镇”——山下湖镇。

在这片面积仅40多平方千米、户籍人口不足3万人的土地上,有9000多家从事珍珠养殖、加工、批发与零售的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而这里的“珍珠事业”,都与一个叫何木根的人密不可分,他也被称为“珍珠教父”。

20世纪70年代,何木根机缘巧合下认识了江苏一个收河蚌的人,从而得到了致富密码,开始养殖珍珠蚌。他的成功带动了全村人乃至后来的全镇人致富。政府也顺势而为,开展了一期又一期的珍珠培训班,吸引了百里之外的人前来学习,汤冬梅的爷爷汤家美就是其中一人。

汤家美学成后,就在诸暨的一个小镇上独自养殖起了淡水珍珠蚌,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亩扩大到后来的1000亩。珍珠分为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海水珍珠是在海水中贝类或螺类生物体内形成的珍珠,被认为是珍珠金字塔的顶端。

淡水珍珠则是在湖泊河流等淡水中蚌类生物体内形成的珍珠。遗憾的是,淡水珍珠被普遍认为处在珍珠产业链的底端。多年来,从事淡水珍珠蚌养殖的人,都希望提高自己的珍珠质量,让淡水珍珠在珍珠界的地位有所提高。

汤家美也不例外,多年来,他一直寻求跨越珍珠蚌养殖的瓶颈,探索更大更好的珍珠蚌养殖路。为了打开珍珠销路,汤家美多次参加珠宝展。期间,他也敏锐地发现在珍珠产业链上,绝大部分利润都在珍珠加工的品牌商手里。

于是,1999年,汤家美在下湖镇创立了一家阿美珍珠首饰公司,开始投钱、招人、引进设备,研究起珍珠加工。无论做什么事情,汤家美总喜欢把视为掌上明珠的孙女汤冬梅带在身边,有人开玩笑说汤家美是在培育接班人。长期的耳濡目染,汤冬梅从小就是个珍珠通。

2013年,汤冬梅大学毕业后,学设计出身的她应聘到一家制造公司工作。不久,汤家美身体不好,汤冬梅回家看望他。汤家美拉着汤冬梅的手说:“冬梅啊,记得小时候你曾对爷爷说过,长大后要养出大个头的珍珠,当时爷爷听了非常高兴。现在爷爷年龄大了,你父亲又对珍珠蚌养殖没什么兴趣,你能回来接管爷爷的事业吗?”

爷爷的话让汤冬梅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路,她是爷爷唯一的孙女,更是爷爷珍珠事业延续的希望。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