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
作者 袁坚
发表于 2025年2月

专栏作者简介: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带上思维导图读绘本》《带上思维导图去旅行》《带上思维导图写作文》,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被大家所熟知,除此以外,杜甫的家境如何?年轻时的杜甫是什么样的?他的入仕之路遭遇了哪些挫折?同为唐朝诗人,杜甫和李白的诗词风格为什么会迥然不同?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杜甫,可以帮他站在历史图景中去深刻地理解那一首首经典的唐诗。

上部:繁华盛世,积极入仕的杜甫

大家印象中的诗人杜甫是眉头紧皱、忧国忧民的中年人形象,但追溯年轻的杜甫,他也曾是个恣意放旷的青年。杜甫和王维、李白一样,在人生开局时,都曾经有过相似的意气风发。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盛唐时代风气的浸染,那时正逢开元盛世,是唐朝最为繁盛的时期,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

时代风向在变,但杜甫的理想与豪情尚存

二十来岁时,杜甫先是在东南吴越一带漫游。漫游归来,24岁的杜甫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考中,之后他认识了李白。杜甫对当时已名满天下的李白大为倾慕,视为偶像,又与李白、高适一起四处漫游。但那时,时代其实已经开始改变。当时是天宝年间,李白刚离开翰林院。在奉诏入京、待诏翰林院的短短几年中,李白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待诏”身份实际上只是文学侍臣,无从参与军国大事,最终李白在送贺知章还乡之后,便也请辞,被“赐金放还”。

说来值得感叹,不论是当时半仕半隐的王维、天马行空的李白,还是年纪尚轻的杜甫,实际上都隐约感受到了时代风向的变化。

杜甫后来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记录天宝初年那些以饮酒著称的文人,包括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些文人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个放旷、洒脱,代表了典型的盛唐气象,但实际上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他们为什么沉溺于酒乡?是不是在现实中已经感受到了压力,或对现实感到无力?

不过当时,杜甫的理想与豪情尚存,与李白分别后,他再次踏上漫游之路,前往齐鲁大地。大概就是在那一时期,他写下了早期诗歌中的名篇《望岳》。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到青年杜甫的广阔胸怀与明朗气度。这份气度奠定了他后来诗作的基础。

在曲折的仕途中认清自己,展露诗史杜甫的特质

在杜甫35岁时,唐玄宗为此前考进士落第的士人举行特考,杜甫便结束漫游,来到长安(高适也参加了这场考试),但再次落第。之后他滞留长安10年,反复碰壁。

他本以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错,这两句正是他写在诗中的自我夸耀),辞赋堪比扬雄,诗歌堪比曹植(由此可见年轻时杜甫也是自视甚高,跟李白并无二致),却不料穷愁潦倒,落魄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本文刊登于《父母必读》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