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省釜溪河畔,矗立着我国最早一座因盐而设市的城市—自贡。这里开采井盐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拥有超过1.3万口盐井,当地几乎所有的发展史皆与盐有关。此外,自贡还是“恐龙之乡”与“彩灯之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境内文物古迹、山水景观俱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7处,还有4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6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古迹见证了自贡古城的沧桑巨变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当地的热门旅游景点。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馆中保存着世界上最集中、最完整的侏罗纪恐龙化石群;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盐业科技史博物馆,完整展示着中国古老的钻井技艺;自贡的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人工开凿的超千米深井,至今仍保存着古代井盐生产流程……这里还有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为四川文庙之首的富顺文庙,有凿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的荣县大佛以及王爷庙、桓侯宫等标志性建筑,有始建于隋代、原为“东大道下川路”盐运第一驿站和水码头的仙市古镇以及艾叶古镇、赵化古镇和牛佛古镇等盐运古镇,它们依然保存着当年川盐外运的喧嚣记忆,还有凭借“麻辣鲜香”声名远扬的自贡盐帮美食以及自贡灯会、龚扇、扎染、剪纸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为江姐故里的自贡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保留有吴玉章、卢德铭、邓萍、江竹筠等革命志士的故居。

川南重镇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川南中心位置,以悠久的盐业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著称,是成渝经济圈南部中心城市之一。
早期的自贡境域分属富顺县和荣县,两县在 秦代分属巴郡和蜀郡。汉代置犍为郡,富顺地区归犍为郡江阳县,荣县地区则属犍为郡南安县。东汉章帝时,自贡地区即已生产井盐,拥有富世井和大公井等著名盐井。北周武帝时,该地区因盐置县设镇,以富世井为名置富世县,以大公井为名设公井镇。唐代,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升公井镇为公井县,隶荣州。宋代,废公井县,入荣德县。明代,富义县易名富顺县,降荣州为县。明代嘉靖年间,富顺盐业生产中心西移,以自流井为代表的盐井群出现于荣溪河滨。作为井盐生产中心,自贡的盐业生产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年产盐300多万担,销往滇、黔、湘、鄂等地,供全国十分之一人口食用,盐都之名蜚声中外。富庶的自贡还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早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为强化中央政权对“富荣盐场”的有效管理,清政府将自流井和贡井分别从富顺县和荣县划出成为分县,并钦批“司盐务”专管盐业生产。
1939年8月,经当时的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和荣县第二区的产盐区,取自流井和贡井第一字合称自贡市;同年9月1日,自贡市政府成立。其中,贡井古称“公井”,因大公井得名。

“千年盐都”
自贡“因盐而聚,因人成邑”,可以说“没有盐业就没有自贡”,盐成就了这座城市独有的味道。漫步于自贡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找寻到这座城市和盐有关的记忆。据粗略统计,自贡有200余处以“井”命名的地方,这些地方通常和当地的盐井开凿密不可分。除了以“井”为地名,自贡以“笕”为名的地方也特别多,笕是用于输送卤水的竹管。这些地名和盐业生产的关系自不必说。此外,还有盐店街、盐马路等涉及食盐销售与运输的地名。
2000多年间,勤劳的自贡人凿出上万口盐井,时至今日,即便饱经沧桑,绝大多数盐井依旧保存完好,成为自贡盐业的历史见证者。其中,最著名的两口井非自流井与贡井莫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