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中的“蛇”(上)
作者 杨红珍
发表于 2025年2月

蛇在古代被称为长虫,之所以有这一俗名,是因为它身形细长,就像一只蜿蜒爬行的长虫。“虫”的本音为huǐ,在甲骨文中,以立形表现,形为一条头上昂、身扭曲、尾翘起的蛇。“虫”的本义指一种毒蛇,后作为“蟲”的简体,成为昆虫的通称。

蛇和昆虫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形态看,很多昆虫的幼虫都像缩小版的蛇。蛇没有脚,主要通过腹部的鳞片和肌肉的协同运动实现移动;大多数昆虫的幼虫虽然有脚,但因为脚太小,移动的时候其实很像在蠕动。从生理学看,蛇会蜕皮,昆虫的幼虫也会蜕皮。只是蛇一生都在蜕皮(幼年蛇的蜕皮次数比成年蛇的蜕皮次数多一些),而昆虫只在幼年蜕皮,成年后便不再蜕皮。从分布范围看,虽然蛇的种类比昆虫的种类少很多,但它们的分布范围都很广。如此看来,蛇与昆虫的缘分真不浅呢!难怪许多昆虫的名字中都有“蛇”字,甚至还有一些“虫假蛇威”的昆虫。

蛇蛉目中的“蛇”

蛇蛉是蛇蛉目昆虫的通称,因其头可以高高抬起于身体水平部位以上,形如一条准备进攻的蛇而得名。也有人认为蛇蛉的头呈三角形,颈部细长,很像蛇头,故得名。

蛇蛉属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成虫身体细长,中型到大型,翅展为5~20毫米,个别种类可达45毫米;体色多为褐色或黑色;头部延长,后方呈三角形,能自如活动;口器为咀嚼式;触角长丝状,由30~70节组成;复眼大,单眼3个或无;前胸延长,呈长筒状,前足位于前胸后端;中胸和后胸形状相似;翅为网状透明,每个翅的前端各有1个翅痣;腹部11节,雌虫有一细长的针状产卵器。

蛇蛉目是昆虫纲中的一个小目,包括蛇蛉科和盲蛇蛉科两个科。全世界已知248种,我国已知的现生种类为39种。蛇蛉科具有3个背单眼,翅痣内有横脉,翅痣内缘有一横脉;盲蛇蛉科无单眼,翅痣内无横脉,翅痣内缘亦无横脉。

蛇蛉为陆栖昆虫,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幼虫和成虫都为肉食性,幼虫常生活在针叶树树皮下或落叶下,捕食其他小型软体昆虫;成虫生活在松柏类树木上,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有时也取食植物的孢粉。雌雄成虫交配前有较长的求偶过程,交配后,雌虫会将长长的产卵器插入树皮下或腐木的缝隙中产卵,一次产卵数量最多近800个。蛇蛉的寿命为2~3年,部分可超过3年。它们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对森林和果园的害虫防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翅目中的“蛇”

广翅目因一些种类具有大翅而得名,全世界已知373种,是完全变态昆虫中最原始的类群,也是联系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昆虫的关键类群。广翅目包括齿蛉科和泥蛉科两个科。

齿蛉(俗称蛇蜻蜓)

蛇蜻蜓

蛇蜻蜓是广翅目齿蛉科昆虫的俗称,体形和翅膀非常像蜻蜓,而长长的大牙又很像蛇,故得名。当然,它们的头部和胸部也十分像蛇。

齿蛉科昆虫为中型至大型,翅展为40~150毫米,翅膜质,翅脉网状,前翅比后翅大;触角丝状、念珠状或栉状;复眼大且突出明显,呈半球形,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大部分雄虫的上颚极长,求偶期的雄虫会向雌虫炫耀自己的上颚,或者用上颚与其他雄虫搏斗,争取交配权。

齿蛉属于水陆两栖昆虫。成虫陆生,白天多栖息于水边的岩石、树干或杂草上,夜间出来活动,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和飞翔能力。交配后,雌虫会选择在洁净的水域产卵,一次产卵几百至数千粒,这些卵会聚成一个卵块。产卵后,雌虫会继续分泌褐色的黏稠物质,并通过摆动腹部将这种物质覆盖在整个卵块表面,以让卵块变得坚硬而免受外力损坏,同时保持卵块内部的湿度。

虫卵孵化后,齿蛉幼虫会落入或爬入水中,躲藏在流速较急的石块间,以气管鳃呼吸。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