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外七篇)
作者 戎华
发表于 2025年2月

老话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早晨遛狗回来,我家二狗特别开心。清秋的冷冽空气让它们姐妹俩神清气爽,在满是冷露的草地上尽情奔跑过后,二狗的脚潮潮的,在家里的大理石地面上留下“梅花烙”爪印若干。

见到“梅花烙”爪印,便会感叹天寒了。

还是老话: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作为一名热爱光脚的女汉子,每年看到“梅花烙”,我便想到寒从脚上起,该穿袜子注意保暖啦。

这个开启寒凉的季节,萧瑟又斑斓。秋天自然是萧瑟的,万木开始凋零。在林舍,樱花树每年最早落叶,接着便是樱桃树,目前它们的叶子已经全部落光,这些美丽的树站姿十分美好,细长的枝干柔软又遒劲。

秋天又是斑斓的,你看道路两旁的栾树,在白露节气,它的金黄色花朵开在树梢;在秋分节气,花朵掉离枝头,在树下铺上厚厚的花毯;在寒露节气,已经有果实挂上枝头,有些是浅黄,有些是红色。等到霜降节气,栾树的果实全部成熟,便是满树红灯笼啦。

两天前,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早晨在菜场买菜的同时,买了几束花。其中有一把忍冬,我把忍冬密密匝匝的叶子从枝条上基本捋去,只留稀疏的几片叶子,然后插在蓝白花纹的日本花瓶里。没了叶子,忍冬的枝干显露岀来了,竟然是紫红色的,和牡丹、芍药的枝干一样。它静静站在画前,站在桌上,站在灯下,仪态万方。喜欢它热闹又安静的样子,这就是秋天的气息了。

最近,常常听人说起“松弛感”这个词。这其实是网络流行语,源自于某网络博主的一篇文章,他碰到一家人出门旅游行李全部被退回,竟然没人紧张、生气急眼,重新安排好行李后继续开心聊天。于是引发了很多网友的感慨,“松弛感”由此成了爆红热词。

松弛感,到底是个什么感呢?都说,当下的社会相当“卷”。常常觉得,一种社会现象达到极致,所有人都在谈论,其实便已然开始走向另一端。这不,“躺平”也正流行呢。《红楼梦》里有一句:叹荣华正好,恨无常又至。在这个流行“极限思维”“底线思维”的时代,即使“躺平”,怕也不能松弛。

只有你有足够的安全感,只有你完全相信“明天会更好”,你才会有“松弛感”。

这个词儿,是当下的奢侈品。

霜降

一个有味道、有色彩的节气。

在公元355年的秋天,王羲之给友人送去三百枚橘子,并附上一张便条,写着: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一共十二个字,到现在能看得清楚的只有几个字,但就这几个字让后人念叨了一千多年。

书圣觉得,霜降节气还没到,此时橘子不可多得,且吃且珍惜。这张便条便是著名的《奉橘帖》,便条载着浓浓的友情在世上流转。

大家都知道,经霜降冻过的橘子是最甜的。一年中积攒下来的养分,这个时候都化作满满的甜。但是,王羲之在霜降之前奉橘与友,一定是掐着时间点与友人共同抢先“尝鲜”。除了书法之美,我读出了人情之美。

这样的橘子,怎能不甜?虽然王羲之写的是“霜未降”,我仍然觉得,这其实就是他对于霜降的表达。

霜降节气,母亲也有她的表达。她会说:下霜了,青菜变甜了。我小时候,到了白露为霜的时候,在饭桌上,父母便会讨论,今天的青菜好吃不好吃,黑菜、塌菜、扬州青、上海青,究竟哪种菜最甜。今天青菜炒得几分熟,是不是正好。只见他们天天乐此不疲地探讨,仿佛永远没有最好的答案。生活便是这样继续的,谈着谈着,日子仿佛真的多了点甜味。

而我呢,自然亦有表达。前两天,插了几枝海棠果。金黄色的果实,插在从日本冲绳带回来的圆筒状、唐草花纹的花瓶里,供奉在书卷观音侧。想来,书卷观音一定能品出秋的况味。

霜降节气,植物用果实、用色彩来作为自己特殊的表达。史铁生先生曾这样描述过栾树: 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

的确,栾树或白或黄的小灯笼已经满满地挂在树上了。我想,伟人所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应该就在此时。

老规矩,再记下这段时间里常常在我心里不断翻腾的词儿。

最近,不断看到各种媒体上关于“老钱风”被追捧的说辞。

那些有钱了N代的人的穿衣之道,的确与众不同,质地精良、款式保守、颜色灰调,找不到衣服标牌,都是“老钱风”的特点。不得不说,“老钱风”既有格调又有舒适度,能在时间和金钱里沉淀下来的,必定是好东西。国内似乎很少富裕N代的家族,平日里很难见到真正的“老钱”风。

在伍迪·艾伦导演的美国电影《蓝色茉莉》里,女主角茉莉的穿搭就是妥妥“老钱风”。她基本上都是一身浅色衣着,她的米色绸衬衫、白色羊绒外套、长长的珍珠项链,美丽又优雅。而当她的丈夫破产,她沦为打工族,她的衣服让她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其实,她和以往富贵生活的联系,只剩这几套旧衣服了。

也就是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开始理解了“老钱风”。浅色丝绸、羊绒,高级、舒适、好看。但是,我们普通人却觉得贵而不惠,干活儿穿不方便且难打理呀。干活儿和打理衣物,都不是上流社会“老钱”们考虑的事情。你瞧,明白“老钱风”的内核了吧?

那么,为什么“老钱风”会在当下被追捧?也许,和当下的经济衰退有关吧,“新钱”不那么容易挣到了,人们开始怀念“老钱”,社会观念越来越趋于保守。经济学上有个裙摆指数,认为女性的裙子在经济繁荣时期会变短,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会变长。也有人说,长期的经济衰退,会导致女性鞋跟的高度越来越低。

唉。一声叹息。

晚上,写下“养喜神”三个字之后,我特意在纸的左下角画了一盏小油灯。我想,要让这三个字成为一盏灯,照亮自己的心。

老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

这句话啥意思呢,要想获得好运气,你得自己养喜神才行,喜神就是保留住一颗愉快的心。如果因为你的喜悦,给周围的人和环境都带来喜气,福气就随之而来。

当下,葆有一颗满怀喜悦的心,其实不容易做到。

且不说世界大势,风云变幻;且不说经济下行,资产缩水。70后的人生,前半场以为“明天会更好”是自然的事情,后半场发现世界的变脸比翻书还快。

不说宏大叙事,只谈微观小我。已过知天命的年纪,突然发现,跨过五十岁的门槛,身心都面临变化。皱纹出现了,白发也有了,脸垮了,身体线条模糊了,各种不适不约而同地抵达身体各处。不得不说,中年女性走的是一条下坡路。

我问自己,亲爱的,你该如何走好下坡路?

想来想去,无他,只生欢喜不生愁。接受当下的自己,接受走下坡路的现实。因为,当下永远是你来生里最年轻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光。

心里,供养着喜神,永远被小油灯照得亮亮的。

立冬

该冷了。大家都这么想的。虽然今天很暖和,但很快就会降温了。

我喜欢这个节气。往年这个时候,天微微的寒凉之气,让我觉得呼吸的空气都是带着凉意的甜。仿佛,嘴里咂着一块薄荷糖,倒吸一口气便觉凛凛的凉意;心下却又享受,终究是甜的嘛。

据说,古时候的立冬日,天子率众臣出郊迎冬,并赐衣群臣。后来,立冬日渐渐成为民间的节日,每逢此日,男女以鲜衣相揖,谓之“拜冬”。

农耕社会的人儿,过得好有仪式感,也好有画面感。在立冬这个节气,他们因为秋收冬藏而快乐,他们“拜冬”其实是在祝福生命。

十一月的第一天,我在清晨的北京城行走。气象阔大,正大仙容,这是北京的气质。那天,最高温度达到26摄氏度,但我感受到的是秋和冬的色彩与气息。街边的银杏有些已经泛黄,辐射松的松果也已呈现出成熟的深咖色,柿子树的叶子已经全部落光而让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苦楝也已落叶而它饱满的灰黑色果实剪影极美。

昨天,在苏州,仍是满眼翠绿。江南,终究是江南。汽车经过道前街,车里的苏州人说,再过半个月,银杏全黄了,到时候满街都是拍照的人。苏州应该是最会享受生活的城市之一,艺圃里这时候应该还有菊展吧。五百多年前,此时,沈周应该是在友聚、赏菊、写诗、作画。我猜,他的《盆菊幽赏图》应该就是深秋初冬时节的作品吧。

今天午休时间,我走出公司大门。宁海路上,竟然蜿蜒着一支十多人的队伍,起点在“袁记云饺”。哇,看来,南京人的风俗相当北方化,立冬吃饺子。天很蓝很高远,远远看见一个穿短袖红色连衣裙的女子,阳光仿佛在她身边洒了一层金粉。姑娘,你好美!

日子是有脚的,走得飞快。而我们的眼睛和心,却可以慢慢看、慢慢想。

照旧,上两个词儿吧。我的日子里,需要记下来的“词儿”真多,记“词儿”就是记事儿呀。

今天说的词儿是“神仙一局”。最近,上书法课的时候,老师讲到了棋,并且推荐了一本书《中的精神》。

我不懂棋,只是好奇,于是去某宝找二手书来看。和林说起,他说吴清源是无人不知的围棋大师,至今无人超越。于是,又问度娘,度娘告诉我:金庸说,他最佩服两个人,古代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了不得呀,金庸可是我佩服的人呢。

《中的精神》是吴清源先生自传。他用十分平淡的语句讲述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人生,他说:我的理想是“中和”。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

说实在的,我是快到五十岁时,才渐渐懂得了“中和之美”。应该说,吴清源追求的是下棋时每一手都必须符合全局的平。只有这样的棋局,才是“神仙一局”,不在于胜负。

想到曾在葛亮的小说《朱雀》里,读到一个人物,他认为:棋如人,人如棋。棋风如同性情,棋局便是人生。因为朋友的一次悔棋,他便与之绝交。初读,只是付之一笑。如今,读过吴清源的人生,似乎有些明白此中真意。

中和。致中和。物质与精神,科学与哲学,技与道,都有中和之理在其中。而就我们普通人而言,事业、家庭、爱情、婚姻、子女,平衡的人生,才是“神仙一局”。

小雪

这一天,当然无雪。印象中,不记得曾经在江南的小雪节气见过雪。

“我觉得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个了不起的发现,而二十四节气在华北这一带是准确无误。

本文刊登于《山西文学》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