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疑圆处减婵娟
作者 强雯
发表于 2025年2月

1

何谓清明?

合欢花开了。柚子花开了。石榴花开了。洋槐花开了。

仲春月的好色之旅,伴着某种不易察觉的雨云悄然而起。神清志明。

世事复杂,从任何角度看,都有无限的困扰,但也有无限豁然的理解。

2

因为喝了一杯“霸王茶姬”的“醒时春山”,于是买了125克的新鲜龙井。好听的名字像暴戾的阳光,猛烈的白云,浮现在下午抽空瞄上两眼的天空。

虽然一阵忙碌而不得始终地观看浮云。

却又在夜里凌晨时分读起了《全唐诗》。微尘中看见一种接近于现代生活的叹息。五言绝句之中的年年岁岁,一唱三叹。戴衢的《下第夜吟》,“扰扰东西南北情,何人于此悟浮生。还缘无月春风夜,暂得独闻流水声。”说的就是此时此刻夜的吟唱。没有月亮,只有春风,缓缓的流水我听不见,我只能听见青蛙模糊的一片如唢呐的喊唱,那也是另外一种流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这和《庄子》中说的如出一辙。而唐人李建枢的 《咏月》,叹息“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会疑惑的生物便是人。一年12次圆缺。惆怅人生有几个少年之时。这样的心思,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样。

蛙鸣陪伴着夜晚,仿佛夜也没有那么深了。又或者是再深的夜也不会让人觉得悲伤,有罪疚感。

有时候夜里突然醒来,会想要看书,好像阅读的劲儿会在那一刻悄悄降临,让人觉得有无限的事情和美好可以去闯入。这一刻让人信赖并且笃定。而睡眠,也没有那么令人一心向往。哪怕会付出心跳加速的代价。健康总是在黑夜里瞪着眼睛,像小时候,脾气暴躁的母亲。

青灯语夜阑。我多喜欢唐诗里的这种句子,就好像女巫一样正在我的四周,薄薄的袖袍掀起,笼罩在凌晨。

3

清晨的植物有着侵略者的味道。

七月的雨水对山杜英格外恩赐,它开得蓬蓬勃勃。每一株都毛茸茸地争夺着绿叶树叶缝隙。

地上也落满了浅黄色的杜英花。有的植株高达二十几米,有的却很矮,伸手就可以够着毛茸茸的,一片浅黄色的,在湿漉漉的沥青地上。虽然脱离了生命体,但是它们依然散发着香味。这种有一点像炖煮香料的味道,我怀疑有人曾经用它去卤过肉。或者烧个菜。

我甚至觉得它有点像丁桂的味道。有一点刺鼻,不,它简直太侵入你的心肺,掩盖了一切潮湿雨水中的味道。

跑起来的时候,风吹过身心,身轻如燕,可以一步跨过屋顶。黑褐色树干的黄葛树遒劲,雄壮,以一种性力量的姿态向四周延展着。极致之处有些丑陋,但细看之下,又感到释然,树疙瘩遍布,积蓄着力量和欲望。

这潮湿的七月,雨水涟涟的七月。

4

带彩纹的云从七月的周日清晨六点开始生长。

万物安宁,时间很慢,醒来的人并不多,但天空例外,万千气象已经从隐隐约约的灰白色云层中透出。

光线来得很快,快得肉眼要一刻不停地凝视,才能捕捉。

每过五分钟,彩云的体积和光线就会更加的鲜艳,即从一片片的鱼鳞状变成了莲花阵。

天空的变化如此丰富,也不会再因为睡眠的不够而感到对身体的抱歉。

你失去的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弥补你。

原先一大块的乌云,渐渐勾勒出了光暗阴影,他变得有点像一只凤凰头,顶端绯红。鸟喙开始明显地长出来,还有他的羽毛,长长的,在寰宇中奔驰,是后羿臂膀中没有凋落的箭。虽然身体大部分还是灰蓝色,紫蓝色,加一点褐色,但是从浅蓝色的天空上,已经勾勒出了他奔跑的痕迹。在正西方,有灰蓝色的如山行般的云。他们比远处的正西方楼宇之间中梁山山脉要略高,但是青山远影已经显出了他的草灰蛇线。

我知道这样的云预示着,今天必定是个晴朗潮湿的一天,像每一个轮回般的重庆夏日,九点以后,潮湿的气流会从人的身体里东闯西荡,即使坐着也能感到满身是汗。

但此刻一切都是清凉的。

连阳光都是清凉的。

绣球喝够了一夜的水,它小如指甲的花蕊,持续密集地生长。我喜欢看一切嫩叶吐芽的样子,栀子花和茉莉花的香味混合着,有一种芒果的味道,馥郁、香甜,真是奇妙。夏季之神栀子花、茉莉花,黄叶与枯枝在花盆深处,它们与继续生长的新芽共存。小心摘掉几片旧叶,不妨碍它们继续开花。浅紫色的茉莉花朵与白色的小花朵相间簇拥,我深深地嗅闻一口,这是有风之时,最好的味道。

鸟声始终环绕在四周,蛐蛐含混一片的唱腔。远处大概是鸽子吧,一群群,在灰蓝色的云朵中,飞翔。

清晨是流动的。

有一个穿红衣服的人在屋顶上练太极,不徐不疾。小区里,清洁工扫地的声音嚓嚓嚓嚓地传入上空,传向云朵,云朵里有太阳啊。远处公路上有零星的汽车在奔跑。

清晨,接纳着所有。

停留在这样的天空之下,耳目口舌鼻变得敏锐。

早醒来的这一个小时是物超所值的。

长时间观看着云,看着光线的变化,形状的分割,融合再分割,色彩的叠加,消减。仿佛一直在看自己的内心。

隐隐忆起,我昨天楷书柳宗元的《渔翁》一诗,最喜欢最后一句,“岩上无心云相逐”,山水淡远,磊落万千。那一句点睛之诗和今天的蓝天白云多么相近。

你愿意拿一个小时来看天上的云彩变化吗?一个小时看云,真的很奢侈。

人生有很多一个小时,但这一个小时不只是看云,也是看心,看一个人奔赴你的万千轨迹。

万物即将苏醒的一个小时。

天空有无数答案。

5

八月十二日的清晨,有风。天终于阴了一点点,每年的这个时候大概都是有一点点风的。

市中区的湖面十分洁净,有一两个人坐在这里消夏。

风把湖面的光亮吹向了我这边,一会儿又奔突到对岸。一阵接一阵的风,在重庆的夏季,是偶然。风稍停下来的时候,蝉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大的炸响。

我很希望在另一个地方,陌生之地,感受到这样微微的光亮,微微的急躁,而没有长途奔波的劳苦。

让那种缓慢的节奏进入我的身心。进入我阅读的世界里。

我甚至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在云南弥勒这个小城市,在他的世界,我只是一个观光客。因为连佛像都是新的,我很失落。我没能寻觅到一种古老的信仰,并从中获得一种力量,反倒是大量四川人涌向这里,所谓的康养,不过是群居打牌、洗衣服、做饭,每天刷着天气预报,盼着回家的日子。弥勒不属于我,也不属于这些四川人。有一些日常并不是真的日常。

我想要很多很多的风,就像有很多很多的涟漪,从我眼前跑来又跑开。水波微微荡漾,将影子缓缓在你眼前蔓延,浸润。

本文刊登于《山西文学》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