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陶瓷凝聚了土的深沉、水的灵气和火的激情,在熊熊烈火的洗礼中铸就了艺术的永恒。当代陶瓷挣脱了古典思想和审美的束缚,重新构建了充满现代审美特质的人性之光,并赋予陶瓷新的生命活力,开启了当代陶瓷崭新的时代篇章。
——题记
一
相传,大概在数千年以前,我们祖先生活的原始社会,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妇女,叫尤陶氏,她勤劳而智慧,方圆几十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她经常用泥巴捏一些小玩具或各种各样的造型供小孩子们玩耍。久而久之,周围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她,总是央求她捏各种各样的玩具,而孩子们在那些玩具中受到启发,想象力获得释放。有一天,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毁了尤陶氏的家园,火灾之后,尤陶氏突然发现她手工捏制的各种泥土玩具变得非常坚硬,并且耐水、耐高温,仿佛不可摧残一般。从那以后,人们开始尝试用火烧的方法制作各种器皿和工具,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器应运而生。当然,关于陶器起源的美丽传说还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文明的演进往往伴随着天赐的巧合。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陶瓷艺术,在经历了千年炉火之后,早以神的材质的外在之美,尽传精神的内在之秀,并且以一种独特的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物质内涵,成为构成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脉络和组成部分。
所谓的陶瓷,就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民俗文化。中国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曾经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特殊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传统陶瓷指的是中国瓷器工艺传统的瓷器,通常是指通过手工制作、烧制、雕刻等工艺制作而成的瓷器。传统瓷器的制作工艺独特,形态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外销瓷”,所谓的“外销瓷”,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生产并销往国外的瓷器,就是外销瓷。外销瓷的意义不仅仅是物品销售,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互鉴的一个缩影,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早在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已经达到高峰,明代中期之后,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欧洲。清代,瓷器外销开始进一步扩大,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大宗的国际贸易货物。重要的是,“瓷器”逐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实际上,中国瓷器温润如玉的材质美、端庄典雅的造型美、光彩夺目的釉色美、如诗如画的意境美、新颖别致的装饰美,激发了欧洲上流社会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人们开始用精美的瓷器品茶,穿中国华丽柔美的丝绸,将“中国趣味”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曾经多次购买中国瓷器,并且将其搜集到的中国古瓷器、古家具等全部布置在客厅中用作装潢和家具设计。“外销瓷”作为一段瓷器历史的见证,既是中外优秀文化相互融合,从陌生到共鸣,从相异到趋同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敞开胸襟,海纳百川去吸引世界优秀文化、丰富和提升自我的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集合纹盆到战国的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从唐代的三彩花瓣式三足鼎,到清代的粉彩描金云蝠转心瓶,中国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精品层出不穷。从陶瓷流变认识文化的发展,从陶瓷之美感受中国之美,可以说,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史。了解陶瓷背后的文明,认识陶瓷之中的文化传承,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加坚定地往哪里去。
陶瓷是启蒙, 是一场蓬勃的中国之美的艺术追梦。
回到传统诞生的时期,都是“现代”艺术。一切艺术行为和方式都是时代的产物,艺术的丰富性体现了人的丰富性,并最终决定了时代的丰富性。回望传统诞生的时代,一定会激荡起我们内心无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也会泛起我们内心无限的美。
回首往昔,聚焦当下,现今中国的陶瓷艺术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之后,如今已经有了极大的转变,尤其是在西学东渐大潮的冲击下,融合延伸,见微知著,向外拓展,呈现了当代陶瓷艺术在创作上的多元与共性,无论在技法与观念上,都展现出艺术家在全球化背景中,对国内外当代陶瓷生态的大胆探索与各种尝试。可以说,中国的当代陶瓷,是独立于世界当代陶瓷系统之外的个案。
中国制陶技艺的生产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的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可以说,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的1000多年,中国已经能够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来看,一般分为陶和瓷两大类型。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黏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其中将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而将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而经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黏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技术上的硬性指标之外,还需要综合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只有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的结论。
陶艺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作为表现的陶艺而非日用陶艺,在当今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当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发现东方”中呈现出当代中国精神的自觉性,无论观念还是形式,中国现代陶艺都得以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就陶艺的现代意识来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尤其是在有着悠久传统的陶瓷艺术发展史的中国,如何重新考察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优势,整合陶瓷语汇资源,提出它的现代意识,无疑有助于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助力其向当代的转换。
在中国现当代艺术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系统,被社会广泛接纳,但是,最具悠久历史和大众基础的当代陶瓷,从社会的整体认知和艺术领域来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正如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著名当代陶瓷艺术家白明所说:“中国陶瓷界对陶瓷概念的界定和理解非常复杂,但是,回到当代陶瓷的学术系统时,反而相对清晰。”可以说,当代陶瓷的现实境遇离不开中国当代陶瓷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与艺术的其他种类相比,显得极其复杂并难以言说。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虽然也有从传统向当代的流变,但是,从18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制瓷工业的成熟,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制瓷中心地位开始消减甚至被边缘,由此,中国陶瓷艺术对世界的影响开始走向衰落。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受到西方当代艺术的强烈冲击,艺术家迅速从陶瓷材料的文化源头寻找与时代的关系,并且转向个人语言和审美的表达。这种探索并不仅仅是从传统、实用、唯美及精湛的技术所带来的一种审美价值,而是主张快速融入世界,由此转向以观念为核心的陶瓷艺术创作。
强调陶艺的现代意识,其目的就是要求陶艺家们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正如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所说:意识具有多义性,他最关心的“意识是作为间向性的体验,体验具有对对象的指向性”。很显然,意识除了抽象的理论思维之外,还同实践相关联。所以,意识的意向性是同经验主体的实践经验不可分离。陶艺创作的意识体验,实际上是创作者心理上对陶艺作品的综合反映,它包含着经验主体所具备的文化积淀、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艺术技能等。而恰恰是这些创新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传统陶瓷历来注重分工明确,一件陶瓷至少要经历数十位工匠之手,有的甚至是:“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突出个人特点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互换陶艺的现代意识,目的就是要唤起和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想象力与创作精神。
陶瓷作为传统艺术,在原材料、烧成上、装饰上、器型上不断改进,不断发明新瓷,品类越来越健全,伴随改革开放大潮,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各个领域受到明显的冲击,艺术家的风格、流派、材料与工艺手法,都发生全面而深刻的改变,体现出艺术家的多元思考和创造能力。尤其是从传统陶器到当代陶艺,经过了漫长的变迁,展现了艺术家在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创造力的自由和想象力的发挥。而寻求创新不仅在外观上改变了作品的审美形态,在功能上逐渐摒弃了陶器的实用性而使之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
事实上,无论艺术家在构思作品时思考如何宏伟高深,在陶瓷创作时却是具体而渐进的。一件陶瓷作品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完成,而且,这种长期的情感牵挂既改变了作品的品质,也改变了艺术家本人。许多陶瓷艺术家在经过手与泥的触碰之后,最初的构想发生了改变,由此体现出人性与泥性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过程,并映照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