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场的英雄部队
作者 陈怡 仇俊琴
发表于 2025年3月

“死鹰岭上冰雕连”原型之一是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七团二营六连。这支起步于新四军东台独立团(一七七团前身)的基层连队,转战苏鲁豫皖沪浙六省市,挺进朝鲜战场,在彭德怀称为“艰苦程度有时甚至超过长征”的长津湖战役中,做出震撼人心的英雄壮举。

赴朝作战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联合国军”驱逐至清川江以南。1950年11月上旬,美远东军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纠集美第十军和第八集团军等22万人,沿长津湖、清川江西进北上,妄图围歼朝鲜北部的志愿军和人民军。我军九兵团奉命紧急入朝,参加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战役。

早在10月14日,二十军便赶赴山东兖州整训,17日起深入开展形势教育。29日,朱德亲临曲阜召开九兵团团以上干部动员会,揭示敌人侵略本质,阐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意义。11月3日,二十军奉命集结吉林省梅河口,计划短期整补后入朝作战。6日,兵团接到由辑安、临江等地入朝命令,前卫二十七军尚在安东,只得将五十九师后卫变前锋,直接由辑安率先入朝。部队仅配发华东规格棉衣,入朝冬装原计划在沈阳、梅河口一线整补。因军情有变,物资运抵辑安时,五十八师、五十九师已经入朝。

遭美军飞机轰炸的中国辽宁安东市( 今丹东市) 民房

二十军由山东开赴梅河口期间,杨根思、陈宝富(一七七团副团长)、周文江(一七七团二营副营长)、毛杏表等4位“一级战斗英雄”,介绍全国全军英模大会盛况。战士们情绪振奋,纷纷递交请战书,决心“立战功,当英雄”,打好入朝第一仗。列车行进途中,先后有1/3的战士领到厚棉衣。

11月6日,车过皇姑屯来到通化。全城灯火管制,一片漆黑。美军飞机的轰鸣声、轰炸声已隐约可闻。战士们奉命将身上所有带中国字、有解放军标志的物品,统统留下。7日夜,列车驶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小镇江界。这里满是残垣断壁,炸死炸伤的百姓随处可见。二营召集全营官兵,倾听百姓控诉美帝罄竹难书的罪行。战士们义愤填膺,高呼“血债血还,为朝鲜人民报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拿出干粮接济群众。一些房屋尚存的百姓烧好炕,让战士们休息。战士们婉言谢绝,坚持到小山沟里,顶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抱团过夜。

9日,二十军经江界、平南镇,向长津湖地区开进。五十九师奉命翻越雪山牙德岭。日本殖民时期的盘山铁路已经废弃。除炮团,全师沿着旧铁轨攀爬整整一夜。12日,战士们到达德实里地区,在美陆战一师一侧隐蔽待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跨过鸭绿江
冰雪覆盖的长津湖

西兴里战斗

11月24日10时,麦克阿瑟狂妄地宣布:美军将发动圣诞节攻势,在圣诞节前,彻底粉碎抵抗力量,结束朝鲜战争。美陆战一师和美七师一部,已进至柳潭里、下碣隅里和新兴里地区。其先头五团进占新兴里、新岱里,七团进占柳潭里,敌军“一字长蛇阵”给了我军分割围歼的绝佳战机。九兵团立即命令,二十军五十八师、五十九师、六十师由西向东猛插,八十九师南线迂回阻敌,二十七军自长津湖北向南挺进,二十六军为预备队,将美陆战一师包围在7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五十九师的任务是在相距22公里的下碣隅里与柳潭里之间,腰斩美军,协同二十七军攻歼柳潭里之敌。

长津湖地处平均海拔2000米的狼林山脉苦寒山区,又逢50年一遇严冬,11月下旬已大雪覆盖,积雪最深处有50厘米之厚,气温维持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长津湖西侧这段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有两个必争制高点。一是柳潭里南的1419.2高地,一是22公里中间节点的死鹰岭。一七七团团长刘明志命令一营攻占并坚守死鹰岭,三营坚守西侧德洞山,二营穿插至“东大门”西兴里,阻击下碣隅里西进之敌。

27日夜,长津湖战役发起。一七七团按既定部署,兵分三路攻击前进。二营穿插距离最远,率先出击。当面之敌美陆战一师,是美军成立历史最长、参战最多的王牌部队,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1945年在青岛等地登陆,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46年制造强奸北大女学生的“沈崇事件”。二营教导员王兴纪一公布其血腥案底,战士们便群情激愤,唱着“不怕雪,不怕风,美国鬼子来送终”的小调,在深山大雪中向前挺进,28日拂晓来到30公里外的小村落西兴里。战士们身上一身汗,脸上却覆盖着一层洁白冰晶,不少人的手和耳朵已被冻伤。

在我军猛攻下,美陆战一师急于突围。凌晨时分,二营副营长周文江的侦察分队在前沿接敌,俘美侦察分队五名军官。山前开阔地上,设有美军前进指挥所,飞机频繁起降,一支步坦编队已在山下集结,殊死战斗在即。营长陈军山命令五连居中一线阵地,四连、六连分列南北二线阵地,在3里多长弧形阵地上构筑工事,阻止西兴里之敌南逃北援。山上天寒地冻,洋锹铲不进,十字镐刨不动,不少战士虎口都震裂了。

28日,敌从上午7时起,一天连续发起11次进攻。飞机轰炸,步坦协同,阵地浓烟弥漫,一片火海。

本文刊登于《百年潮》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