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潮泛滥的情况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76年,二汽引进1.2万吨锻压机自动线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引进“国宝线”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思潮导致企业纪律废弛、管理混乱,生产设备失修,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各级领导对抓生产疑虑重重。对此,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后,从抓产品质量入手,对企业中的极左思潮进行了尖锐的批判。1972年1月21日,周恩来就援外汽车质量问题批示:“质量这样下降,如何援外,如何备战?这是路线问题,要在这个月内放在议事日程来解决”。1972年前后,周恩来还顶着江青集团大批所谓“崇洋媚外”“爬行主义”的压力,为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做了不懈努力。1970年3月17日,周恩来在接见全国计划会议代表时,针对外贸工作说:你们提对进口的东西要“一批、二用、三改”,这不对。买就是要用,不用,你进口干什么?要改成“一用、二批、三改”,如果进口是为了批,那有多少东西要进口啊!10月12日,周恩来在审查外贸部核心小组报告时,针对宣传中的一些极左提法,指出:商人就是商人,贸易就是贸易,资本家怎么能把我们的“精神”拿去变物质呢?!他还说,现在让这些人钻进来做买卖,他们赚了钱,但我们国家强起来了,得到了好处。
20世纪70年代初,在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新局面的战略决策中,也包括了开辟对外经济关系新局面的内容。正如毛泽东1972年2月在同尼克松谈话时所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也不肯。”“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在随后的中美上海公报中,双方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
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即“四三方案”,最后实际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1975年8月18日,邓小平对《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修改提出了七条指导性意见,其中第二条就是“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这是一个大政策。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汽在1975年7月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生产汽车的历史新阶段,但由于当时中国汽车装备事业比较落后,二汽当时的生产效率和制造品质都达不到建设目标。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正在试制的最大的锻压机也只有8000吨,难以满足二汽锻打汽车前梁、曲轴的需要,用什么设备锻造生产这些大型锻件成为困扰二汽汽车生产的难题。经过科学精密的计算,二汽锻造厂采用锻压机非万吨不可。因此,在少数关键技术领域引进国际先进的新装备,不断提升技术能力,补齐汽车制造工业的短板,为生产高品质的东风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成为当时二汽也必然要进行的工作。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以1000万美元,引进西德欧姆科哈公司(EUMUCO)出品的1.2万吨锻压机自动线。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锻压自动线,配备主机5台、机械手5台和5条自动传送装置,以及静止变频器感应电加热设备,具有锻压、辊锻、切边、扭转等所有自动工艺程序,全长55米,以控制台仪表电钮操作。当时世界上除德国外,还有苏联、日本、美国有这样的自动线,经过引进二汽也有了世界先进的重型锻压自动线。这条改进二汽生产能力的锻造线,被称为“国宝线”。
“国宝线”引进的过程
当时,时任一机部汽车局副局长的胡亮参观日本汽车厂回国后提出,日本有一条曲轴锻造线运行良好,其主机是台1.1万美吨(1美吨相当于907公斤)的锻压机,建议引进一条类似的生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