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世英(1901—1976),字菊农,江苏常州人,瞿秋白族叔。他14岁随父迁居北京,进入清华学堂中学部读书,1916年到北京汇文大学学习,1918年转入燕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他从燕大毕业后继续留校读研,1922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并任北京大学助教,1923年任上海国立自治学院教授兼教务长。翌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公费留学,并于1926年获哲学与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任哲学评论编辑,并先后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38年后他和晏阳初、梁漱溟等从事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研究工作,多次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并到伦敦、巴黎等地考察。195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瞿世英生前翻译、著述颇丰,在中国现代教育史、思想文化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瞿世英早年与瞿秋白共同参加五四运动,创办《新社会》《人道》杂志,作为“战友”、同事和亲人都在瞿秋白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重要痕迹。
战友:共同参加五四运动
根据《瞿秋白年谱详编》(以下简称《年谱详编》)记载,瞿秋白于1918年“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里,结识郑振铎、耿济之(耿匡)、瞿世英等。”而在此前,该书并没有出现过瞿世英的名字。根据瞿氏族谱和《常州市志》记载,瞿世英生于1901年,毕业于冠英高等小学校,14岁随父进京。这说明他在1915年前应该都在常州。而瞿秋白在1916年底赴汉口读书前,一直在常州当地读书,并于1905—1909年就读于冠英初等小学校。二人都就读于冠英小学校,但是年级不同;瞿秋白没有升入冠英高小,而是在初小四年级毕业后插班进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一年级。瞿氏家族在常州本地属于比较大的家族,光是家族宗祠就有五处。根据《瞿秋白家世》考证,二人的亲缘关系又在“五服”之外。瞿秋白和瞿世英或许没有过直接交流,但对彼此的存在应该有大致了解,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年谱详编》认为二人在1918年“结识”。

瞿世英等人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结识瞿秋白不是偶然。他们都是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下属组织—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成员,作为参与同一组织的进步青年,他们的思想也较为接近;瞿秋白与瞿世英的住处也很近。根据二人共同好友郑振铎的回忆,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瞿秋白、瞿世英等与他“全都住在东城根一带,便彼此熟悉了”。此时瞿世英对瞿秋白的态度,也可从郑振铎的回忆中略见一二。郑振铎提到瞿秋白在他和瞿世英、许地山等人中间有“少年老成”之称,即便其他人的年龄或辈分(瞿世英)都高于瞿秋白,“秋白在我们几个人当中,够得上是‘老大哥’。他说的话,出的主意,都成熟、深入、有打算、有远见。他的中国书念得很多,并大量地刻苦地读着哲学书。对于‘老’‘庄’特殊有研究。我那时只读些刘知几《史通》,章实斋《文史通义》之类的书,见解很幼稚,对于他的博学和思想的深刻是十二分的佩服的。有许多事,都要去请教他。”
瞿秋白与瞿世英“结识”之际,正值“五四”风雷即将席卷中国大地之际。1919年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瞿秋白作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总代表之一,担任学联评议部的评议员,负责议决事项。瞿世英则被推为学联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罢课活动。二人作为战友共同参加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的著名学生领袖许德珩于1985年接受瞿宁华、瞿宁淑(瞿世英之女)和瞿独伊(瞿秋白之女)采访时说:“在五四运动的学生代表中有一对叔侄,就是你们的父亲和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