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86%,问鼎歌舞类节目收视第一,这是王菲时隔七年、第五次出征春晚的战绩。1月28日晚,当央视一号演播大厅飘出她丝绸般的吟唱,过去一年每个人遭受的疲惫和创痛,似乎都得到了抚慰。
“如听仙乐耳暂明”“菲女神老了,但天籁依旧”,点开网上刷屏的讨论,内容约莫如此。对“菲迷”来说,这是场让人不胜欣喜的表演。从新歌《世界赠予我的》发布,王菲彩排路透,再到节目单流出,每个环节都牵动着他们的心。直到王菲身着一袭白色绸缎礼服,扎着丸子头,仙气袅袅地降落在舞台上,等待终得以圆满。
唱到末句“远去者去了远方,愿他都安心”时,王菲双手合十祈福,90度鞠躬。眼尖的观众很快发现,她的睫毛上挂了滴泪。起初,这滴泪被解读为千帆过尽后的沉静与通透,虔诚的慈悲力量。但不久后,据王菲的邻居阿姨爆料,王菲的三位至亲(父母和哥哥)这些年相继离世,现在世界上跟她血脉相连的,只剩下两个女儿了。
人们蓦地意识到,那个乍看不食人间烟火的传奇歌者,竟也55岁了,到了体尝离别伤感的年纪。比起早年不羁的个性,近年的王菲多了些恬淡和温柔,灵魂匍匐在地面上,却又能挣脱舞台引力束缚,托住每个孑然前行的旅人。
可以肯定的是,她身上眩目的偶像光晕,从未由于世俗动荡、乐坛兴衰变迁而消散过。
著名乐评人李皖曾在受访时,将王菲定义为“时代偶像”:“所谓时代偶像,就是超出了音乐范畴,而具有普遍流行意义的时尚符号。”他认为,王菲是“20世纪末叶音乐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最大的代表,以敏锐的感知力,将当代西方音乐的前沿成就融入到在地创作,引领潮流,创新时尚,在此之中却不失个人自己的生命感受和华人自己的文化脉络”。
这正是为何,“王菲”这个名字在华人文化圈激起的回响,无关年龄、身份和阶层特指。她赠予人们的是幻梦,是交织着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棱镜。透过里面折射的光谱,可以看到巨星如何长成,亦可品出五色杂陈的时代况味。
从离家到“归巢”
对于刚“入坑”不久的粉丝来说,有一个亟待厘清的疑问:王菲何以从地道的北京大院“土妞”,蜕变为划时代的流行Diva?
常见的观点是,王菲遗传了母亲夏桂影的音乐基因。身为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歌手,夏桂影经常辗转全国各地演出,丈夫王佑林是煤矿工程师,长期在矿上工作。为规避一些出身的麻烦,王菲15岁之前都随母姓,名叫夏琳。
多年后,王菲回忆称:“整个童年,和我最亲近的是邻居大妈。”音乐便在此时闯入,为她构筑起了感知世界的桥梁。初中三年级,她首次登上央视六一晚会,独唱了《大海啊故乡》《小百灵之歌》,形象虽稚气,声线条件却极优越,有着同龄人中罕见的清脆嘹亮。

15岁时,王菲抛弃了“夏琳”这个名字,正式改名王菲,在北京东直门中学念高中,并凭着过人的歌唱天赋,被选进了享有“亚洲第一童星合唱团”盛誉的北京银河少年艺术团。
作为合唱团的台柱子,王菲获得了大量公开演出的机会,并且高二就发表了第一张录音室专辑,也就是翻唱邓丽君的《风从哪里来》。外界认可度的提升,促使王菲在高中毕业那年放弃了厦大生物系的offer,毅然随父亲移居香港,决心在这个娱乐业如日中天的地方,一边系统学习声乐,一边摸索个人演艺生涯的新起点。
在《杨澜访谈录》里谈起那段时间,王菲说:“环境陌生,语言不通,每天浑浑噩噩就像梦游。”为了扎稳脚跟,她每天看《欢乐今宵》等综艺节目,逼自己抛开京片子,融入到粤语环境中,还短暂当过模特。
这时,父亲托朋友联系到了香港“音乐教父”戴思聪。戴思聪的门生有张明敏、梅艳芳、刘德华、黎明、郭富城等一批巨星。见到王菲后,他为眼前这个姑娘老天赏饭吃的音色而触动,倾力教了两年,并牵线让王菲加入新艺宝唱片公司,以富有港味的艺名“王靖雯”(英文名Shirley)进军歌坛。
1989年,王菲发行专辑《王靖雯》,凭借《无奈那天》《尾班车》等翻唱歌曲迅速走红。随后一年,她趁热推出《Everything》《You’re The Only One》两张大碟,斩获“叱咤乐坛流行榜”的“生力军女歌手”铜奖。
虽然积累了些名气,但彼时的王菲,并不满足于听从经纪公司安排,唱些深情婉转的粤语芭乐。正在这时,新上任的经纪人以销量下滑为由,把王菲以200万港币的低价卖给了滚石唱片。王菲得知后,气得撕碎了滚石递来的合约,赴美学习音乐。

这段游学的日子不长,却给了王菲音乐创作思路上的启发。她沉醉在摇滚、电子、R&B、Soul等西方的现代流行乐中,像个新生儿般摄取着多元的养料。1992年,在恩师戴思聪的劝说和斡旋之下,王菲飞回香港,第一时间和新艺宝解约,并与新经纪人陈家瑛达成了合作。
复出乐坛后,王菲为和关淑怡避嫌,将英文从Shirley改为Faye,并发表了首张粤语专辑《Coming Home》。专辑销量冲破白金,勇夺1992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十大金曲奖”等奖项。主打歌《容易受伤的女人》(翻唱自中岛美雪的《ルージュ》)称霸各大排行榜,让她晋升为实打实的一线歌手。
或是巧合,又或是精密的市场布局和规划,这年也是香港乐坛的“真空期”—许冠杰、张国荣、梅艳芳等领军人物相继隐退,香港歌坛只剩下了谭咏麟、叶倩文、林忆莲等几位歌星在支撑。王菲赶上了这一趟繁华的末班车,以天外来客之姿,为整个华语乐坛注入了久违的新鲜血液。
持续进化中
回溯王菲出道前几年,“漂泊”是一个极为醒目的特征,但这种流连徘徊,并不意味着她在音乐上没有主见和想法。相反,她在歌坛是出了名的我行我素,喜欢把话语权握在手里,不解释,不拐弯,不讨好。

三联杂志前主笔、资深媒体人王小峰曾在文章《为什么喜欢王菲?》中指出:“王菲的成功来自聪明。她飘荡在三地天空,又不属于每个地方,却赶上了三地的黄金期。这个时期巨星云集,王菲却独树一帜。她组合了三地唱片的优势,才让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