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徐克导演、肖战担纲男主、荣登豆瓣2024最值得期待华语电影第一名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春节期间上映。万人引颈期盼,然而票房却远不如预期,而且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仅有5.3分。
网上一片哀嚎,惊呼射雕“仆街”了。“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局于小家子气的三角情爱,快意恩仇的武打,被低劣堆砌的特效所淹没,演员更是无需近身战斗,摆摆造型,就完成了武术表演。
射雕惹争议,并不意外。事实上,武侠题材,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早已仆过一整条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武侠的重心,从“打戏”变成了阵容、颜值、造型和特效。一招一式,难以捕形,精妆凤冠,纹丝不动。就连徐克这样的导演,也逃不出这条“烂片公式”。
新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梁羽生说:“武侠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童话”至少包含两个性质:一要精彩可观,二要真诚可信。即便是一场梦,也是一场仗剑豪情、快意恩仇的畅快美梦。
武侠式微,武打颓势,一同消失和破灭的,不仅是武道、侠义,更是属于我们的童话和美梦。
打戏变打闹
武侠片中直接表现武力的重中之重,打戏,最起码得具备两种观感:“打击感”和“力量感”。
所谓“打击感”,讲的是真攻实守。好的打戏,可以实实在在看到人物的互动和对抗、出招与接招。至于“力量感”,不同导演、演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历来精彩的打戏,都能让观众隔着屏幕体会到演员由自身发出的劲和力。
黄日华版《天龙八部》、古天乐版《神雕侠侣》等等老港武侠剧里,都常见人物直接被威亚吊上空中回旋踢、背光剪影的左右开弓,或善用独特道具如白绫以柔克刚营造个人风格等等,这些都是抽象“力量”的具象外显。
或大开大合,或诡谲奇巧,或飘逸灵动,各有美感。
在今天的国产武侠剧里,“打击感”和“力量感”,大致被三种特征稀释:“机械化”“唯慢不破”,与“形大于行”。

何为机械化?我们熟悉的武侠,既有成龙的杂耍,也有李连杰式的“花拳绣腿”,各领风骚,但共同特征是,都着重展现武者运用力量的逻辑,配合独特的剪辑、运镜等表现方式,看得观众大呼过瘾。
但今天的武侠剧,动作和力量被吊威亚和特效取代,人物被动牵引,如同提线木偶。武打让位于特效,人成为附庸,产生一股机械僵化的感觉。
2022年的武侠剧《且试天下》里就有饱受诟病的“PPT式打戏”:特效满屏飞,人物从画面一角瞬移到另一角,演员保持身子直、表情和发型纹丝不动,一种硬生生的“机械感”贯穿全屏。
其二,“唯慢不破”。随意提取两场分别来自2015年以后和2005年以前的打戏,便不难发现,同一段时长内,后者包含的动作密度,比前者高出不止几倍。如今武侠剧很懂得自作聪明:招式不够,慢镜头来凑。
2017年版本的《射雕英雄传》、2019年的《倚天屠龙记》,都被诟病慢镜头堆砌,旋转、跳跃、目光流转,一手一个慢动作,就连口吐白沫的过程都要细细品味。慢镜头如此泛滥,其实很好理解:只有够慢,才看得到明星的颜值,这片酬才不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