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俄罗斯商品馆”
作者 邢初 微光
发表于 2025年3月
2025年1月9日,上海一家“俄罗斯国际商城”改换店名为“进口国际商城”

城市里的“蓝白熊”,来了又走了。

过去几个月内,号称售卖俄罗斯商品的“俄货店”“俄罗斯商品馆”“俄罗斯国家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城市冒头。这类门面往往风格鲜明且统一,多以高饱和度的蓝色为主,蓝白色大熊为主要标志,店内装修也大多简易,有的只是临时的棚搭。

仅从外表看,就不像要久留的样子。

果然,就在1月17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通过官方账号发出提醒:目前,俄罗斯国家馆在中国的官方地址,仅限于在俄罗斯出口中心支持下开设的场馆,而且只有四家,分别位于上海、哈尔滨、成都和深圳。

也就是说,大多数所谓的俄罗斯馆,来历都很不简单。

不久前的1月8日,上海市场监管局亦宣称,将对个别无证无照经营、未备案经营的“俄罗斯商品馆”类店铺予以立案调查,责令停业。此外,市监局从2024年12月23日起先后对47家“俄罗斯商品馆”进行了检查,且对其中6家宣传为“国家馆”、对消费者存在较大误导性的商铺进行了立案调查。

2024年12月底,笔者走进南方某城市一家商场,发现一楼内新搭建起了一家“俄罗斯商品直营馆”,无穹顶,占地约十几平方米。货架上的商品大多中外文混杂,包括但不限于“大列巴”“牛筋肠”“格瓦斯”等等符合国人对俄罗斯刻板印象的食品。

陈列酒品的货架上,有一款1.5升塑料装的“白熊大塑”啤酒,标价39元,商品标签的显示产地为“俄罗斯”。但在电商软件上以照片识别商品,包装与规格一模一样,三瓶打包售价只要38.8元,产地为黑龙江哈尔滨。

今年1月,笔者再次路过同一家商场,发现一个月前的“俄罗斯商品直营馆”已经不在。

这样的“短暂出现后又消失”,在不少城市比比皆是。

俄货来自东北

俄货店总是突兀地出现在城市里,在CBD中心,或在商场门前的空地上。高饱和度深蓝色,铺满整个店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白色大字向来客呼喊:“战斗民族”“乌拉!”

粗粝的盛情扑面而来。

1月中旬,笔者走进一家深蓝色棚搭的“俄罗斯国家馆”。时值周六午后,店内较为热闹,可见两个五六岁模样、身着“东北花棉袄”的白人孩童与父母一起选购。

店内商品以零食与副食品为主,但均价比大多数国内商超都高,产地有的标注俄罗斯,有一部分标注为中国黑龙江、吉林等省份。

比如“风味光头饼”,产地为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俄式酸黄瓜罐头”则标注为原产国越南。

对于商品的中文货标,一位女性店员用浓郁的北方口音普通话告诉我,“不可能只是俄文,咱也看不懂啊”。

她还坦陈,因为“场地大,只放俄罗斯商品肯定放不完”,于是货架上同时出现了产自中国其他省份地区的,与“产自俄罗斯/白俄罗斯”、但经黑龙江等东北省份代理的食品,甚至有原产地为越南的商品。

不过,不管是不是俄罗斯原产地,同一款商品,俄货店大多都比网购平台贵1~2倍,甚至更高。

比如,该店销售的一款产自黑龙江牡丹江的“阿穆尔王者牌风味伏特加”,500毫升零售价为63元人民币,而在电商平台上的同款伏特加,售价仅为36元。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