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论文,高校出手了
作者 黄靖芳
发表于 2025年3月

对于南京大学生吴瑞来说,每到期末总有几门课让她头疼,这些相似的课程几乎每次都布置差不多的论文内容。这些作业是“鸡肋”般的存在,专业性和含金量或许不高,非常占用她的时间,但涉及学科成绩,不得不做。

为了解决这种“鸡肋”作业,吴瑞常常用AI来应付。

在ChatGPT(下称“GPT”)等一系列生成式AI软件出世后,她试着用这些软件解决自己的作业烦恼。即使Kimi给出的论文模板略微生硬,但是按此修改、添加内容,相比之前耗费的时间还是变少了。对她来说,AI是解决这些“不必要作业”的神器。

在大学生活里,AI变得有多重要?中国青年报202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抽样调查里,84.8%的高校学生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实际情况中,高频率使用AI的大学生还有很多。因此,大学生患上“AI依赖症”的说法愈演愈烈。

如今,大学生与AI的关系显得有些暧昧。因为在明面上,很多高校和教授会禁止AI参与到论文写作中,但是学业生活里,其提高效率的作用又很明显。

这不禁让人好奇,大学生和AI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在此以外,人工智能给教育界带来的改变,有哪些是被我们忽略的因素?在AI侵入大学课堂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下,高校师生应如何应对?

“没有AI,会很麻烦”

吴瑞是南京一所工科院校能源学院的大三学生,在GPT刚开始流行时,她就开始用AI辅助来完成作业。后来,登上GPT的页面越来越麻烦,而国内的AI工具陆续兴起,她转而使用两个国产软件—Kimi和豆包。

“有时候写长篇资料,往往有一部分需要介绍背景,以前会到处搜集资料,现在只需要跟豆包说一声,‘帮我写篇摘要’,一大篇完整的文章就出来了。”吴瑞表示,这些资料虽然不能直接用上,但已经帮了她很大的忙。

这些相似的使用场景往往用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作业里。比如大学的英语课堂,老师经常要求介绍外国文化,而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自己进行搜索,那得花上四五个小时,现在有了AI工具,“估计两个多小时就能完成”。

在美国读研究生的张好好,也有使用AI工具的习惯,她向笔者介绍说,自己经常用到的是一个叫NotebookLM的笔记工具。一开始,她是在谷歌的页面上看到的广告,直至后来,社交媒体传播课的老师也推荐了这个软件,她就开始使用。

这个AI工具最方便的一点,是把一堆资料喂给它以后,能整理成你想要的形式。比如把上述资料转换成播客,“生成一男一女的对话,把你上传的内容像聊天一样聊出来,两个人跟唠嗑一样”,她可以一边干别的事,一边听这些知识点密集的播客,不过,工具限制一次只能上传十篇文章。

研究生的生活里,除了NotebookLM,张好好还会用到GPT、能生成图像的AI软件Midjourney还有音乐类AI工具Artlist。这几个软件,都跟她的专业相关,在处理图表数据、给视频配旁白、生成图片等等的任务里,AI起到的作用很大。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