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千年前,孔子叹曰:“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惹得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欲“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上,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之前,的确有一个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在那个时代,中国是东西方之间海上贸易的发起者、主导者,打造了绵延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起于唐宋”,这是中国历史第二个辉煌盛世,《瀛环志略》曰:“西北之耀武功,始于汉,故称中国为汉人;岭南之聚番舶,始于唐,故称中国人为唐人。”
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明清”,就此埋下了中国近代以来黑暗惨淡的种子。
宋高宗、明成祖的皇家海权时代
有宋一代,因辽、金压迫北疆,西夏阻断西域,故贸易转向海外。于是乎,下海!下海!使海域大开,塞翁失马竟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说,唐朝是中世纪的结束,宋代是近代化的开端。
南渡后,宋高宗从海路逃向温州,在江心屿上望海潮,望了数月,猛然开窍,发现“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一到临安,他便号召对外开放,以开拓海疆为发展战略。从那时起,中国人就与阿拉伯人一道,控制了印度洋的海权。
宋高宗鼓励海商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到海外贸易,还在海岸线上,每隔三十里建立一个灯塔导航系统,引导航行的海船,还请商人协助,组成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足以取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长期掌握的制海权。
宋代的大宗商品是陶瓷。陶瓷的起点在瓯江上游的龙泉窑,出海口就在温州。从温州出发,走东洋,或由明州转口,或直接走,下西洋,往广州、泉州转口。南宋时期,朝廷全力经营海洋,使得“陶瓷之路”的分布范围比“丝绸之路”更广,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里提到“渡江之初,东南岁入不满千万”,那时浙、闽、广三市舶司收入已达两百万贯,占了五分之一。南渡之初,宋高宗捉襟见肘,因为海外贸易,财政收入很快恢复。到了孝宗一朝,财政规模就全面超越北宋。
明初,虽有太祖“片板不许入海”令,但朱棣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宋朝向海洋发展核心目标是“重商”,不知还有海权。朱棣渴望海权,郑和的庞大舰队下西洋,亦贸亦战。冯承钧撰《中国南洋交通史》认为,明朝以前,称南海、西南海者,至明朝时,改称为东洋和西洋。婆罗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所以说“当时所谓之西洋,盖指印度洋也”。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时,东洋几乎就成了中国内海,西洋才是新世界。“下西洋”的起点,不是中国东南沿海,而是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以东,包括台湾和琉球,都属于东洋,在中国海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郑和可以废立国王。
郑和七下西洋,打了两仗,都打在苏门答腊岛上,因为下西洋的关键,就是控制这个岛。如果以此为据点,进取西洋,这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的航海远征军,开辟中国历史上的海权时代。遗憾的是,郑和船队到过红海,未入地中海;沿非洲大陆东岸南下,未绕过好望角,奔向大西洋。
当“马尼拉大商帆”来敲门
“马尼拉大商帆”驶往美洲,美洲人称它为“中国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