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化名家是怎样读书的
作者 贝小戎
发表于 2025年3月

刘铮老师出了本书叫《西书东藏》,记述了他买到的中国现代37位文化名家曾经读过、收藏过的外文书,书上基本上都有他们的签名、印鉴甚至写下的笔记。这37人里,最著名的当数周作人、梁漱溟、吴宓、徐志摩、钱锺书了,另外还有乔冠华、梁宗岱、萧乾、赵萝蕤等人。

这些人大多学贯中西、成就斐然,而且因为年代关系,他们读过的书往往背后都有令人神往或者感慨的故事。刘老师探究这些藏书的来龙去脉,不是为了八卦、追星、搜集传记资料,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这些书展开了一种书籍文化的拓扑结构、一份全球知识流动的地形图”。

我们看看文化名家展示或印证了哪些读书治学的方法。

聪明人也要下苦功夫

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1944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47-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精通日语、英语、梵文等多种语言,学贯中西,三四十年代在魏晋南北朝领域用功颇深”。

李孝聪《记与周一良先生相处二三事》一文中记述过周一良的一个有趣说法:“治史学者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家里要有钱,有钱能够买书,有书看才能治学;其次,要有闲,而不是被许多琐事缠身,才能有时间读书;第三,要有兴趣,如果对史学没有兴趣,无论怎么努力也难于成就;第四,学习要勤奋,肯于下苦功夫;最后是聪明。”

有钱、有闲、天生聪明,这是客观条件;有浓厚兴趣、勤奋,这是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周一良都满足,都是父母给的。主观方面,读书上,他是下过苦功夫的:除了日语、梵语,他还学过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德文。他读的《语言及诸语言》,全书436页,其中354页都做了画线、批注。

张申府是北大、清华的哲学教授,还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1920年年底,张申府到法国留学;1922年,又到了德国。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