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就有了关于气候、农业和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研究,近些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该领域的探索也突飞猛进。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在其宏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首次接触气候史。此后,其追随者勒华拉杜里相继出版了《公元1000年以来的气候史》和《气候的人文史和比较史》,在详细分析气候波动数据后,深入探讨饥荒、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参与探讨,勒华拉杜里也因此被称为“气候史学之父”。
随着年轮、冰川、降雨量、物候等资料的广泛运用,很多西方学者用“小冰期”的概念来特指离我们最近的寒冷期,认为1560—1700年的全球气候是由一系列冷夏和寒冬组成的。美国学者布莱恩·费根曾在《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中论及约公元1200年起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的寒冷天气,大片浮冰向南漂移,引起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风雨不断升级。近代早期的欧洲超过80%的人口属于生计农业种植者,勉强生活在温饱线上,受制于气候的变化。而此时欧洲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产量急剧下降,饥荒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死亡。
在粮食作物不断减产的情况下,鱼、虾等海洋类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食物补充。随着气候变冷,水温降低,鱼群向西南方向迁徙,15、16世纪的船长也追随着鳕鱼的足迹一直向西航行,这使人们的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粮荒,使当时贫困而饥饿的欧洲“穷则思变”。在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国家野心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驱使下,欧洲人向着广阔的海洋挺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早期小冰期时代的气候也促进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探险和对外扩张。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期间气候变化更为频繁,再加上频繁的火山爆发,导致17世纪出现寒冷期,气温再次降低,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粮食产量大受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