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未来产业 “哪吒”辈出
作者 郭盼盼
发表于 2025年3月
2025年元宵节,哪吒和敖丙亮相成都双子塔灯光秀。图/成都市高新区供

《哪吒2》票房还在冲刺全球电影票房榜,导演饺子和制作团队已经“闭关”,开启新一轮创作。

饺子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是个“i人”,喜欢安静的创作环境。在成都,“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让企业安心做自己的事儿,似乎也是一种常态。

从“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到可可豆动画,饺子一直在成都追梦。饺子坦言,成都的包容性与文化底蕴,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政府搭建的产业生态,让技术落地成为可能。

可可豆动画所在的成都高新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集着60多家相关企业、6000多名有相同梦想的年轻人,其中不乏参与过大IP制作的团队。在这里,只需要一杯咖啡的工夫,就能任意排列组合出一支理想的动画制作团队。

事实上,成都已经成为数字文创产业高地,聚集了腾讯、抖音、西山居等6000余家数字文创相关企业。此外,成都还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前,成都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本刊采访了在成都的多位科创人才。他们认为,科创需要沉下心来做事,成都开放包容、不急躁的氛围,是科创生根发芽的好土壤。

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全国唯一

李耀是一位“80后”海归。“九年了,我们一直在做一件曾不被外界看好的事。”他对本刊说。

李耀是个成都人,大学毕业后,他赴美攻读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参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研究项目,成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中心科学家。2016年他决定创业,做医学机器人。

彼时,导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和其他赛道比,医学机器人这条路非常有挑战,一定要有耐心。李耀年轻气盛,只想做有挑战的事,于是回到成都创办了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思”)。

“没想到那么难!当时和投资人、患者、员工聊,如何用机器人做手术,都觉得太超前了。”李耀说,还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选择一座深居内陆、看上去科创底子并不厚实的城市。

自己的家乡,外界不了解,李耀却很懂。那些年,AlphaGo、无人驾驶汽车等讨论热烈,人工智能领域迎来新的活跃期。成都已经在悄悄发力,开始重点培育智能经济,鼓足干劲招揽年轻人,鼓励创新创业。

回忆起过往,李耀颇有感慨。他说,刚回成都时就感受到了成都的包容,以及当地政府对人才的爱惜。当时成都不知道他们能否开花结果,却大胆投资,他曾先后获得成都市蓉漂创业人才、蓉漂顶尖创新创业团队、金熊猫创业人才等荣誉,获得资金等扶持,这对初创企业来说,就像种子遇到了沃土。

在这样的氛围里,李耀和团队围绕外科人工智能和医学机器人,安心研发和迭代产品。就拿头颈手术来说,李耀和团队攻克了经口手术机器人多项核心技术,希望能攻克手术难题。但说服医生尝试全新的技术、说服医院理论委员会开展从未开展过的手术、招募患者,每一步都是考验。历经四年努力,去年他们终于迎来了转折。

2024年10月29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操作来自“成都造”的手术机器人,为53岁的患者完成了声门区肿瘤切除术,这是全球首例喉部早癌专科化经口手术机器人手术,他们开创了头颈肿瘤早期微创治疗的全新手段。“以往做手术要切开脖颈,甚至摘除咽喉,如今我们的机器人从口腔进入,开展无创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为患者保留了语言功能,出血不到一毫升。”李耀说。

就在同一天,博恩思还在成都、印度新德里同时完成了两台高难度机器人手术。其实,博恩思“出海”也被很多海外医生和专家质疑:这家来自中国西部城市的企业能行吗?但当他们亲手试用产品后,最终被博恩思的实力所折服,并为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点赞”。

《哪吒2》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从“少不入川”到“少必入川”,在成都,创业者和城市共同扭转偏见。

李耀说,成都有耐心,愿意沉下心来做事,这个特质深深打动着他。“我们做的事需要很长时间来打磨,还要平衡工作和生活。在成都,这些都能实现。”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和新技术发展,机器人加速“修炼”成人形,成都也走在前列。去年,7款人形机器人在成都问世,其中不乏全国唯一、全球唯三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全球首台端侧多模态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通天晓”,以及仅仅用时69天诞生的“天行者1号”。

“我们的‘天行者1号’也是个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冯振宇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天行者1号”的快速诞生,得益于电子科大的专家和人才实力,以及成都的产业链优势,“核心零部件超90%来自成都”。

新事物疯狂生长的成都,目前已聚集超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稳居西部第一。当前机器人产业迎来重要节点,成都更是陆续发布诸多精细化举措,推动产业生态完善,比如成立工作专班,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和专项政策措施,设立130亿元产业专项基金等。

得益于前瞻性布局和耐心培育,成都沉淀了一定产业基础,培育了肥沃的创新土壤,吸引了一批高精尖人才,产业生态持续完善。而出成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医生操作博恩思手术机器人执行腹腔镜手术。图/博恩思供

低空经济西部高地

2月12日傍晚,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挤满了闹元宵的人,双子塔灯光秀闪过哪吒元素后,“四川凌空天行”出现在塔上。人群中,四川凌空天行飞机总工程师邓帆内心澎湃。

多年耕耘,四川凌空天行已经先后完成了“云行”超音速验证机、“筋斗云”高速冲压发动机的试飞,并在今年年初发布了下一代超音速验证机“窜天石猴”。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