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AI领域清一色的年轻面孔不同,生物医药领域多数人已是“大龄创业者”。
创新药企盛世泰科CEO余强今年57岁,套着一个白色文化衫,身材匀称,声音清脆洪亮,但两鬓的白发还是会透露他的年纪。2010年,余强从美国回到苏州创业,一头扎进1类创新药森格列汀的研发中——它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能降血糖,且不易引发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副作用,被称作“聪明”降糖药。直到2024年12月,这款新药终于在国内获批上市。
新药研发的周期太长了。医药研发有一个公认的“双十”定律,即从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新药申请到批准上市,创业者走完一个流程,平均耗时10年,投入成本10亿美元。而且在药品器械售卖前,公司严重依赖融资。细数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就能看到,创始人大多年过半百,康宁杰瑞的徐霆53岁,信达生物的俞德超61岁,亚盛医药的杨大俊63岁……
生物医药的创业,比任何新兴产业都更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支持。近年来,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大方向,“药谷”在国内遍地开花。但苏州比其他城市更早转型,早在20年前,就开始为烧钱、耗时的生物医药创新打造生态圈。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是苏州的“1号产业”,形成“东药西械”的格局,城市东部工业园区以创新药研发见长,西部的高新区形成医疗器械产业集聚。苏州以工业园区为核心区,集聚近4200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公司35家,2024年产值近2400亿元,形成完整的涵盖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的特色产业集群。
这是一个关于远见和长期主义的故事。当一些城市不停找寻热门优势产业时,苏州结合自身优势,锚定一个“冷门”产业,投入20年构建起如今的产业高地。
“身体好的人才能更好地扛过寒冬”
2月12日、13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将新春的首场调研,放在了生物医药产业,走访了南京、苏州的相关企业和高校。
作为开年苏州最受瞩目的创新药企之一,亚盛医药也是此次调研的企业之一。北京时间1月24日晚,亚盛医药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2025年美股首家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融资1.42亿美元,并成为第四家在中国香港、美国两地上市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2月13日,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到,在美股上市近半个月来,公司股价表现稳健,稳中有升,他对这一成绩感到满意。
这并不容易。放眼全球,2024年以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寒气”仍未消散。杨大俊介绍,2024年,美股有19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但到年底,2/3的企业都跌破了发行价。以至于不少有上市计划的企业,选择撤回或推迟上市计划。去年12月,亚盛医药收到了中国证监会的“路条”,即对企业境外上市申请的批准文件后,公司合作的两家头部投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都建议公司暂缓上市。杨大俊一度犹豫,但最终决定逆势上市。
“别人不敢上的时候我们敢上,还是要有一点胆量的。”杨大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登陆纳斯达克,不仅是融资,也意味着公司可以吸引欧美专业长线投资人,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资源支持,也是公司进军海外的必经之路。但更重要的是,杨大俊对公司的研发实力绝对自信。美国投资人会关注创新药的专利,以及是否得到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亚盛医药目前有540多个授权专利,超过370条海外授权专利,20多个FDA临床批件,以及2个FDA快速通道资格、2个FDA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等。
早在2009年创业之初,许多人选择好赚钱的仿制药,杨大俊就明确要做最难的创新药,解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投入十余年,亚盛独立研发的耐立克在2021年获批上市,用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 电影《我不是药神》讲述的便是慢粒患者寻求低价救命药的故事。耐立克打破携T315I突变耐药慢粒长期无药可医的困境,也是中国本土原创的全球Best-in-class(同类最佳)药物。
尽管已经过去两个多月,2月上旬,盛世泰科公司的前台还摆放着祝贺公司新药上市的花篮。余强向记者提到,生物医药的资本寒冬还没过去,但公司新药获批,意味着团队、技术平台得到了验证,“也给同行和投资机构一个鼓舞吧,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只要给我们钱和时间,我们确实能做出来”。
亚盛医药和盛世泰科位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以下称“BioBAY”),聚集了苏州最主要的创新药企。自2025年以来,药企成功上市、重磅项目签约、跨国合作取得突破以及近亿元融资落地,一系列利好消息让BioBAY的工作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BioBAY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资料显示:2025年开年以来,BioBAY园内企业赛分科技在科创板上市,血霁生物、微光基因共斩获近亿元融资,启光德健也在1月签署了总金额超130亿美元的重大商务合作。
在苏州西侧的高新区,则是在江苏省“一区一产业”战略布局中,唯一重点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地区,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以下称“Medpark”)负责统筹全区医疗器械资源。
今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张超从招商的角度也隐约注意到了变化。四批医疗器械团队主动来到产业园,咨询入驻事宜。“这在我过去三年的工作中从未出现过,开工第一天就有人上门咨询,说明他们确实非常急切。”2022年3月,他刚调任至Medpark,正赶上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进入资本寒冬,医疗器械也受到波及,资本和创业者变得更加谨慎。
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中小企业发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然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了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一级市场的融资金额约为210亿元,比2023年同比下降22%,与2021年相比更减少70%。“从融资活跃度看,这已是绝对的寒冬。”但另一方面,他所在机构投资的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却在2024年逆势而上。心擎医疗、科塞尔、诺一迈尔、无双医疗等几家企业均拿到上亿元融资。
元禾原点总经理费建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受港股低迷、集采政策未变及医疗反腐影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低迷尚未明显好转。费建江自2005年起便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生物医药,见证了产业的发展,但在他看来,苏州作为中国生物医疗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因此企业整体质量优于其他城市,“就像身体好或热爱运动的人,过冬不易生病,优质的生物医疗企业即便面临外部挑战,依然能展现自身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