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约束模燃烧”。“亿度千秒”的里程碑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也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2025年恰逢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看来,当下我国核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聚变堆是世界各大国高度合作与竞争的技术领域。
因无限、清洁和安全的特性,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中信证券相关研报认为,在技术路径基本打通、各国持续加大投入的背景下,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争相进入核聚变领域,与央企“国家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聚变商业化落地,给中国核聚变研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活力。
聚变能源研发多轮驱动
“根据我国核聚变发展路线规划,将在2050年前后建成聚变商用电站,实现聚变堆商用发电。”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名誉理事长刘永曾表示。
1955年,钱三强等科学家就提议开展中国自己的可控核聚变研究;1983年,“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正式提出,聚变堆成为远期建设的主力堆型;1998年,我国立项了全世界第一台全超导非圆截面的托卡马克装置HT-7U,即EAST的前身;2003年,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谈判,2007年正式加入该计划,走上国际舞台。
当下,“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对清洁能源需求迫切,基于长远的能源需求,聚变能源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变量之一。
在很多业内专家看来,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商业化落地,或将如蒸汽机、电气化的出现一样,主导新一轮科技革命。
“大家总是说核聚变能源还有很长的路,就是因为它太难,但是一旦实现,整个人类社会都会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实验包层委员会委员冯开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