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发现全球最古老鸟类
作者 胡怡芹
发表于 2025年3月
“政和八闽鸟”生态复原图。图/受访者供图

2025年2月13日,鸟类演化历史被改变。

在一幅生态复原图上,“政和八闽鸟”用雄劲有力的爪子抓住树干,站立在湖边的树木上,昂着头望向远处,头顶与凤头鹦鹉相似的羽冠,身披蓝绿色、橙红色的羽毛,与现代鸟类的形态差异不大。

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和中国福建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福建地调院”)组成的联合考察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文。两年前,在福建省政和县大溪盆地,研究人员发现了目前全世界最古老的鸟类化石。经过修复和研究分析,研究团队确定该化石来自1.48亿年至1.5亿年前的鸟类,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证实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晚期已出现。通过分析和推算,研究团队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中侏罗世晚期,即距今1.72亿至1.64亿年,比此前认为的起源时间提早了近2000万年。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为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对‘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我们才意识到,对于鸟类起源这样一个科学问题,现有的认识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

“政和八闽鸟”化石照片和线描图。图/《自然》杂志论文截图

意外的发现

2023年11月11日,初冬的福建天气寒冷。王敏留意到前一天夜里下了雨。下雨天不利于野外工作,不仅上山路滑,还影响对化石的考察。

2021年开始,古脊椎所和福建地调院组建联合考察团队,在福建的多个盆地考察古生物。2022年下半年,团队向北转移至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在政和县杨源乡找到了一个侏罗纪晚期的盆地。当年10月,他们发现了福建省第一件恐龙骨骼化石。经过修复和研究分析,这一新物种最终被确定为鸟翼类,被命名为“奇异福建龙”。王敏说:“‘奇异福建龙’的发现,让我们觉得这一工作地点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们陆续还找到了一些龟鳖类和离龙类化石。”

团队每年的野外定点发掘工作分为两次,一次是从2月底到5月初,另一次是从9月底到12月初。野外考察期间,团队作息规律。早上七点半吃完早饭准备上山,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回驻地吃午饭,下午一点半再次出发前往山上,直到四点半至五点才返回。从2021年到2023年,累计三百多天的野外考察中,团队几乎保持一样的作息,除非遇上下雨天。

这天接近中午时,王敏留意到天空逐渐明亮起来,冷风吹过,地面的雨水很快被吹干了。于是,他和团队还是决定前往山顶的采石坑看看。山顶的采石坑三四米深。如同过去三百多天的挖掘工作一样,他们把每一个可能保存化石的石块从采石坑里搬上来,用地质锤劈开,仔细查看当中有没有化石的存在。

这一次,惊奇的发现意外降临。野外工作一个多小时后,福建地调院的技术人员找到一块暴露着骨骼的石头,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