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皇家工程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叶氏讲座教授张信刚做客北大博雅讲坛,围绕其新著《丝路文明十五讲》,为我们讲述了这条见证了数千年人类各文明交流、融合与传播历史的路线,带领我们共同探究丝绸之路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下的世界。以下讲座内容摘编自现场录音整理稿。
人类的文明与文明之间是有距离的,但并不是彼此之间没有往来。相反,各个部落之间会有贸易,也会有冲突,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部落还会迁徙到别的地方,与别的部落混杂、融合,这才是历史的常态。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的文明便随着部落之间的联系往来,互有影响,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文明。
丝路上的文明交往
大约在距今8000-6000年前,人类不同的文明之间开始有了远距离接触,比如在今天土耳其东部的黑曜石可以卖到巴格达一带,最初出现在两河流域的小麦传入了中国。马匹是距今6000年左右在今天的乌克兰一带的黑海北岸草原上被人类驯服的:最早是为了吃马肉,后来人类发现可以用它负重远行,再后来它被人骑着打仗,再后来马拉战车出现了。一旦控制了马匹,人类就可以走得更远,文明也就能传播得更远了。
但是,这一时期所有文明的传播都还只是小规模的。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文明传播大概是雅利安人从中亚进入印度。而有清楚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文明交流,是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征服波斯。亚历山大的父亲统一了希腊,亚历山大在20岁的时候,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为马其顿国王。当时马其顿帝国最大的敌人就是东边的波斯帝国,之前希腊与波斯之间曾有过三次希波战争,在亚历山大眼中,波斯是世仇,一定要灭之而后快。于是,亚历山大先绕过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征服了埃及,然后再东进,占领了波斯帝国的首都苏撒,并且摧毁了波斯波利斯的雄伟王宫。后来,亚历山大继续带兵向东打,一直打到了印度河。因为他的士兵已经离家十年,不肯继续向前,于是亚历山大决定班师。在亚历山大回程的路上,一共建立了大约80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并且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一些士兵,其中有一部分就留在了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这也就意味着希腊文明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已经抵达了这一区域。与此同时,在与东方交手的十年中,亚历山大觉得对方不是野蛮人,而是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体系,所以他决定真正该做的事情是同他们融合而非战争。于是,在回到苏撒的时候,亚历山大又娶了一位波斯公主,并且还为许多希腊军官和士兵配了波斯女郎,穿着统一的波斯服装,举办了集体结婚。
一百多年之后,东方的汉帝国经过70年的“文景之治”积蓄了实力,汉武帝希望制约帝国北方最大的威胁——匈奴,于是他不但下令修建长城,还派张骞到西域找到那些曾经被匈奴赶走的人,即大月氏人。虽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能够成功说服已经习惯在中亚生活的大月氏人联合抗击匈奴,但第二次出使带了两百多车的东西去,鼓励西域王国与汉帝国建立友好关系。这是公元前115年的事情,德国人李希霍芬就将这一年定为丝绸之路的开端。
在当时的亚欧大陆上,从东到西,汉帝国生产丝绸,中亚出产马匹,印度也有麻布、宝石、象牙、胡椒和珍珠。两千年前,人们除了打仗以外,贸易也十分重要。一方面,贸易让某些国家或者族群变得富有,因此才能建立帝国;另一方面,帝国又能够利用它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取得贸易上的丰厚利润。当时横亘丝绸之路上的四个帝国分别是:东边的汉帝国,中间的贵霜帝国、安息帝国,还有西边的罗马帝国。
历史上的四条丝路
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当时他设计了一份铁路图。关于古代的丝绸之路,大致有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网络。不同时代的人,由于战争、气候、灾害等原因,在不同时间会使用不同的路线,所以总体来看是丝路的每条都是一个交通网络。
第一条是纬度最高的,位于西伯利亚大森林地带以南的“草原之路”,它在一个宽度有几百公里的草原带,从最东边的大兴安岭,一直向西越过蒙古高原、哈萨克斯坦草原、南欧草原到多瑙河附近。草原的特点是它里面没有大树,而有很多灌木、草丛与河流。
第二部分是往南一点、位于温带的贸易量较大的传统丝绸之路,又称“绿洲之路”,因为这条丝路上的不少地方有沙漠,意味着商贩行人必须通过一串珍珠一般的人口集中的绿洲;此外,在非沙漠地带,也有许多座人口集中的城市在这条丝路上。
第三条是再往南一点,介于温带和热带之间的南方丝绸之路。三国时期诸葛亮之所以七擒孟获,目的就是为了要与云南地区通往来,所以这条路是从成都到昆明,沿着洼地南下一直到暹罗湾,最后到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