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的前世今生
作者 [英]莱斯利·埃利斯·米勒 安娜·卡布雷拉·拉富恩特 克莱尔·艾伦·约翰斯通
发表于 2025年3月

丝绸究竟是什么?丝绸作为昂贵的货物沿着丝绸之路从古代中国来到了西方世界,人们对丝绸的热爱和渴望促进了亚洲、欧洲、大西洋沿岸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丝绸作为一种高档布料,常用作私人物品,它记录了使用者人生中的重大时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进入21世纪,丝绸依然负有盛名

国际丝绸协会于19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代表大会,这一年正好是国际丝绸协会成立的第三年。大会强烈希望向大众传达国际丝绸协会致力于“复兴丝绸”的意愿,于是委托著名插画师和时尚摄影师塞西尔·比顿设计海报。塞西尔·比顿很好地将丝绸这种一直以来被当作奢侈品的面料的魅力展示了出来:海报的主体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她身着花色繁复的丝绸服装从波涛中现身,让人们暂时将战后紧张的生活抛到脑后。

进入21世纪,丝绸依然负有盛名、充满魅力,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几乎没有合成纤维面料可以撼动。长期以来,人们赋予丝绸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丝绸出现在传统仪式、节日庆典或成人礼等各种重要的场合中。例如,皇室或官方人员的袍服、基督教会神职人员的圣衣以及传统婚庆服饰都用到了丝绸。无论是在T型台或红毯上,还是在宴会厅或歌剧院里,丝绸都能成为亮点。虽然丝绸代表着高规格,但并非只有社会阶层高的人才能买到丝质的服装。如今,大众都可以买到丝质的职业装、晚礼服、旗袍、和服、纱丽以及内衣。

几个世纪以来,丝绸还一直被用来制作室内软装饰,人们通过悬挂丝质壁毯、使用丝质座套、铺丝质地毯来展现奢华的生活。由于丝绸价格高昂,能够体现拥有者的高阶层,到了20世纪,深爱丝绸的欧洲人、中东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委托工厂定制丝绸,而非直接购买量产的丝绸。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对丝绸的颜色、图案和品种的选择。印度人和中东人偏爱色彩丰富的丝质的遮阳篷、垫子、地毯和壁毯,这些丝织品不仅能装点宫殿,营造温馨的氛围,还能使空间具备一定的私密性。

在一些政治活动(如出访)中,丝织品作为地位的象征会被主人带在身边,比如莫卧儿帝国时期(1526—1857)的皇家帐篷,它的外层通常是纯红的丝绸,内层可能是华丽的天鹅绒。在欧洲和美国,富有的艺术赞助人引领了一种时尚潮流——穿丝质服装和使用丝质室内软装饰。

下面,我们将重点了解丝绸的生产工艺以及其他相关工艺。丝绸究竟是什么?丝绸来自哪里?丝绸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各个国家

丝最早指蚕丝,它是动物纤维,后用来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物品,如蜘蛛丝。通常,会吐丝营茧且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昆虫被称为“丝虫”。作为丝绸的起源地,中国驯化了最广为人知的、养殖最多的丝虫——家蚕。家蚕之外的其他蚕类被称为“野蚕”。无论是家蚕还是野蚕都只是幼虫,到了一定的生长阶段,它们会营茧并在茧内度过一段时间,它们在这个生长阶段的形态叫作“蛹”,之后蛹会羽化成蛾从茧中钻出。我们用来缫丝织绸的就是幼虫所结的茧。

蚕丝生产通常是在家蚕营茧后开始的,生产过程的重点是煮茧、烘干蚕茧、选茧和缫丝,为了防止蚕蛹化蛾破坏蚕茧,蚕丝生产过程需要尽早完成。过去,缫取的生丝通常被运往临近的生产丝绸的场所或城市以进行后续加工。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既有繁荣的养蚕业又有兴旺的丝织业。养蚕业在9世纪传入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岛,在11世纪传入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然后在13世纪传入法国。虽然养蚕业在英国“水土不服”,但丝织业在英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世纪中期,中国和印度成为(且至今仍是)世界生丝的主要生产地,而欧洲和美国则成为主要的丝绸加工地。

在科学技术发展、艺术设计创新以及时尚流行元素不停变化的驱动下,丝绸纺织工艺一直在发生改变,但从蚕丝到丝绸的工艺流程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一般来说,人们需要将蚕茧煮熟后进行缫丝,或者将蚕茧烘干经过筛选再进行缫丝。缫丝指的是将从数粒蚕茧中抽出的茧丝合成一根生丝。之后,生丝会经过水洗、脱胶、漂白和染色等一系列工序,一些成为缝纫线或刺绣线,一些成为纺织用的经线和纬线,还有一些用于工业生产或医学治疗。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