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研曾是年轻人深信的上岸通道之一。2024年,连年大涨的考研人数首次下降,有消息称,新一年的报名考研人数将跌破400万大关。
眼下,一些获得保研资格的大学应届生决定放弃得之不易的保研名额。年轻人对于读研的价值判断发生变化,靠提升学历兑换好工作的路径开始断裂。
放弃保研
看着时间一点点走过截止提交材料的期限,郑紫泽放弃了提交资料。“我那个时候就觉得浑身僵硬。直到过了那个点,我才能松一口气,然后发现自己满手都是汗。”她说。本科阶段,郑紫泽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决定停止冲刺之后,她回过神发现,在此之前的数年,她没有想象过未来保研之外的选项。
面临选择的2023年夏天,她突然急切地想要摆脱“好学生”这个标签,认定这是一种束缚。对她来说,放弃保研,即是对这个身份的一种反叛。“人人都说沿着轨道前进会通向坦途,但我当时真的很想看看轨道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要不要签署弃保承诺书?”9月初,陈馨看到自己在本校预推免名单上时,这个想法冒了出来。
2024年7月,陈馨参加了保研目标院校的夏令营,为争夺优营资格、获得保研名额做准备。8月,她如愿拿到了优营资格,只要不主动放弃保研,她将于9月份获得目标院校的保研名额。
大学毕业的下一步,选择读研还是就业,这是陈馨在这个夏天必须直面的选择。
有关毕业后继续升学还是直接就业的思虑,自陈馨读大二时就开始了。
2022年1月,大二学年寒假时,陈馨开始寻找实习。她就读于一个偏艺术类的交叉学科专业。此前,她常听身边的同窗、老师提及,这个专业很小众,对口的岗位很难找。在找实习遇阻前,她一直维持着自信:只要足够优秀,就不难找到工作。
开始投递简历时,陈馨才发现,就业市场上对口的岗位太少。她在招聘软件上输入对应专业、地区和工作经验后,筛选国内大厂的工作,开放岗位寥寥无几。投放简历后,她很快收到其中一家大厂的邀约,半个月后参与了实习。但是,她开始对 “工作难找”这件事有了担忧。
第二年寒假,陈馨开始第二段实习,所在的公司在她看来是“第二梯队”的大厂。她觉得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去处,只是“有性价比”。但她入职以后却得知,即使是这个她并不特别看重的岗位,报录比也极低,几十比一,被她刷掉的几十个候选人中不乏名校毕业的高学历者。入职后,领导给她看过竞争同一实习岗位候选者的简历,哈工大、清华、牛津、剑桥……放眼望去都是硕士、博士。
现在想来,那一幕仿佛“学历内卷”的具象化。她坐在会议室里,看着这些印着漂亮学历的简历在大屏上滚动,忍不住拿出手机来拍照,“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陈馨在那家公司从12月一直待到次年6月,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秋招。这段时间,就业竞争的激烈体现得更加明显。
公司内部有一个用于内推的群聊,常常有人把候选人的简历发在上面。秋招那段时间,群里一天能收到十几份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