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作者 西洲
发表于 2025年3月

给你三秒钟,准确说出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一个月只挣二钱银子的小郭欠佟掌柜多少钱?

没错,四十八两七钱!

但在看剧的时候,我们对这里面的“四十八两”“七钱”都缺少一个明确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候的“一两”“二钱”“三文”究竟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

首先,不是所有的时代都用银子交易。

金银作为贵金属,天然是货币。但在古代中国,白银产量稀少,秦、汉两代以黄金为上币,以铜钱为下币,白银很少发挥货币的职能。唐代中晚期,白银开始作为“铤”用于纳税、上供等大额支付。然而,尽管白银的地位有所提高,民间交易中使用白银的现象仍不多见,主要集中在海关关税、皇室进贡和军费发放等方面。直到明朝,白银才开始在民间被更多使用。

不过,即使在明朝,白银也不是一上来就成了通用货币。一开始,明朝是实物财政,基本单位是粮食石。明前期是禁止流通领域中使用白银的。洪武八年(1375)明政府仿效元朝实行纸币制度,正式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记载称:“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即一两白银=铜钱千文=一贯面额的纸币=黄金二钱五分。与此同时,明政府还发布了禁银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其罪。有告发者,就以其物给之”。

后来宝钞滥发,到了15世纪,民众已经对它失去了信任。因此,从东南沿海这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开始,民众慢慢将白银视为主要货币,并在一些商业活动中习惯性地使用银两。

直到隆庆元年(1567)明政府下令民间“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这一诏令的下发,使白银正式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形态,白银的使用全面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

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样,银子通常被铸成银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元宝”,“元宝”的成色、重量各地不同,上刻有时间、地点、用途、经手官吏等信息,这些信息是鉴定古代元宝真伪的重要依据。最常见的为五十两元宝,但是其面额太大,甚少有人真的拿出来去花。平时人们交易大多用被破开的“散碎银子”。

人们外出时,常会用布将碎银包裹起来,随身携带。与此同时,人们还会携带一种特制的剪刀,专门用来剪银子。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