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调包的“大红斑”
1665年,在与木星大红斑同纬度的木星表面,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了一个大大的椭圆形暗色斑,他称其为“永恒斑”。他与当时的其他天文学家持续观测永恒斑,但到了1713年,他们再也追踪不到它。直到1831年之后,科学家才再次在永恒斑所在纬度发现了一个清晰的椭圆斑,这便是今天所知的木星大红斑。
由于对木星表面斑块的观测并非连续,因此长期以来,科学界对木星大红斑是否就是卡西尼当年发现的永恒斑一直有争议。而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使用年代从 17世纪中期开始的观测资料,分析永恒斑的大小、结构和位置改变。
科学家还发现,木星大红斑的长轴长度在1879年为3.9万千米,而目前只有1.4万千米,并且它还变得更圆了。通过对永恒斑和木星大红斑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的测量,科学家认为,永恒斑并不是木星大红斑,而且永恒斑很可能已在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之间就消失了。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大自然探索》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