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这一改革,能遏制“唯绩点”吗?
作者 陈志文
发表于 2025年3月

日前,北京大学发布《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提到,学生中存在片面追求GPA的倾向,拟进一步改革完善学业评价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包容的成长环境。而早在两年前,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就启动改革:取消GPA评价模式,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近两年,国内多所高校都采取了等级制的评定方式。

其实,这样的改革并不新鲜。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宣布,以12档等级制取代GPA的评价制度,强调多元评价体系。这样来看,取消绩点评价体系,清华几乎早走了近10年。

GPA,即平均学分绩点,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一般满分4分,与我们熟悉和习惯的百分制评价完全不同。这种评价制度至今仍然是西方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学术评价的标准模式。那么,国内高校为什么要推动绩点评价模式的改革?原因很简单,遏制“唯绩点”的学习。

“卷绩点”的确成为当下一些大学生,尤其是知名高校优秀学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2015年清华大学启动改革时就明确谈到了这一点原因:清华本科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学习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想日益强烈,诸如为追求更高的分数,考前“刷题”、过度答题、刷“水课”等现象愈发明显。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