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预制人”危机
作者 李晓玲
发表于 2025年3月

你听说过“预制人”吗?这个衍生自“预制菜”的网络热词,是对一些思维僵化、行为模式固化人群的生动画像——他们表现得过于模式化,有时会自动过滤掉有用信息,沟通起来特别费劲,就像没有解冻的“预制菜”,让人哭笑不得……

在信息爆炸、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当下,缺乏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预制人”现象被放大,这也是对人类沟通和思维方式变迁的某种警示。

问:“房子在几层?”答:“方便”

网友这样吐槽“预制人”——我问公司财务总监:“你下午几点来公司,我过去找你盖章。”她回我:“在。”要租房,问一中介人员:“房子在几层,是不是电梯房?什么时候方便去看房?”他回我:“方便。”这些说了等于没说、完全无视问话关键内容、不正面回答提问的人,被网友戏称为“预制人”。

简单地说,“预制人”是那种让人无法从交流中获取有效信息、很难沟通或是选择性地忽略信息、制造互动障碍而不自知的人。

在社交平台搜索“预制人”,典型特征是答非所问。他们总是自动忽略掉关键信息,仿佛受程序限制的单核处理器一样,无法自主,也因此无限加大了沟通成本。在行为模式上,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不听别人在说什么,而是一直找机会“播放”自己的“程序”。他们不会根据聊天对象的观点和立场作出反应,让人在与他们交流时感到既费力又无奈,就仿佛他们的智力或认知功能还没有“解冻”或激活。他们不接受和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执拗地捍卫自己固有的认知,永远相信自己是对的,总是能自动过滤掉那些引起他们不适的新知。

“预制人”概念源于工业化时代预制生产的理念,特指那些通过标准化流程生成的个体,缺乏独立思考,是社会化流水线的一部分。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