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蛇交替、岁序更新。又逢蛇年,这种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蜿蜒游走、留下浓墨重彩的神秘动物,让国人对它爱恨交织,有太多寓意值得细说。
作为上古先民的信仰之一,蛇承载了多重文化内涵。在传说里,开天辟地的盘古是龙首蛇身,华夏的始祖女娲、伏羲的形象也是蛇身。据《山海经》记载,中国古代有58个信奉图腾的部落,其中就有8个以蛇为图腾。而龙图腾,主流观点也认为来源于蛇崇拜,龙的形象是基于蛇的主体所构成。
这种承载多重文化意蕴的动物,在影视剧中也经久不衰,和狐狸并称两大“妖王”,相对其他妖精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出现的频次要多得多。荧屏上各种与蛇相关的角色或妖或仙,或美艳魅惑或可爱无争,经过长久发展,在不断的加工、改编和完善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蛇妖”文化,也衍生出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
国人最爱的千年IP,常看常新
在众多与蛇相关的影视剧中,由《白蛇传》衍生出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都以绝对优势断层领先。白蛇的故事家喻户晓历史悠久,这部国人喜欢了千年的东方经典大IP,借由现代影视剧,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据学者考证,目前已知的《白蛇传》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此前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此外,也有起源于唐传奇《白蛇记》、起源于魏晋时期、与印度教相关等观点。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白蛇”的故事在有正式文字记载前,早已在民间流传,“白蛇”IP具有深厚的民间根基。
自宋朝开始,由《白蛇传》故事改编的各种话本、戏曲、小说、传奇就层出不穷,到了现代,更是涌现出大量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电视剧、动画、动漫、歌剧、舞蹈等艺术作品。
《白蛇传》的影视剧改编最早可以追溯到1926年的《义妖白蛇传》,这部由“天一”影片公司拍摄、胡蝶主演的无声电影,正式拉开了《白蛇传》影视化序幕。一炮而红后,1927年,“天一”影片公司又趁热打铁拍摄了续集《仕林祭塔》,该片导演邵醉翁是我们日后所熟悉的香港“邵氏电影”的创始人邵逸夫的哥哥。
1939年上映的电影《白蛇传》(陈燕燕主演)则是这一IP的首部有声片,此后,各种相关的影视剧越来越多。1958年,由东映动画出品的《白蛇传》与观众见面,这不仅是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也是《白蛇传》首次被改编成动画片。
当年,年仅17岁的宫崎骏看完此片感叹道:“我爱上了女性英雄主义的动画,大雪中,被深深震撼到的我跌跌撞撞地走回家中。”因为这部作品的影响,宫崎骏才对动画产生了兴趣,立志要成为一名动画师。
在众多相关的影视剧中,1992年由赵雅芝、叶童等人出演的《新白娘子传奇》影响最大,也最深入人心。这部剧当年在中国台湾省首播时万人空巷,1994年央视引进大陆播出后,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至今,这部剧重播次数都名列前茅,各种二创在互联网随处可见。
这版《新白娘子传奇》之所以成功,除了演员、音乐、边唱边演的形式等因素外,至关重要的是,故事内核极大张扬了爱情的合法性,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在法海的打压中不断升华,这段旷世奇恋时时牵动着观众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