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厘子运到中国得一个月,还能吃吗?
作者 章南
发表于 2025年3月

水果界的“当红炸子鸡”非车厘子莫属。前有车厘子大降价,价格几乎低过草莓;后有年轻人狂炫车厘子把自己吃进医院。

眼见红得发紫的智利、加拿大、美国车厘子塞满超市货架,网友们又有新疑问:新鲜水果一向保鲜期较短、损耗率高得惊人,这些来自半个地球开外的车厘子,在海上漂泊了近一个月,为什么还能新鲜水灵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为什么车厘子运一个月不坏?

果实的保鲜期和品种有很大关系。

从海外进口、通常在春节期间上市的车厘子,种名为欧洲甜樱桃。这种樱桃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具有果子大、硬度高的特点,果实相对紧实,果皮也有一定的韧性,因此更能抵抗运输中出现的颠簸和碰撞,具有较强的耐存储性。

这一优势也让车厘子远销全球各地。

品种是基础,适当的采摘时机也延缓了果实的衰老速度。

果实的成熟和衰老速度,很大程度受一种名为“乙烯”的天然植物激素影响。

比如我们之前常用到的猕猴桃催熟方法——在苹果或香蕉旁边放两天,就是因为成熟的苹果会释放乙烯,旁边的猕猴桃也会受乙烯影响,成熟得更快。古人会利用焚香来促进梨的成熟,也是利用了燃香过程中会产生乙烯的原理。

对车厘子来说,乙烯同样具有较强的催熟效果。山东省滨州农业学校李永娥等学者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通过向欧洲甜樱桃喷洒乙烯,使植物内部乙烯、脱落酸的含量增加,能够影响内源激素水平和平衡关系,使果实提早成熟。

也就是说,乙烯含量越高,果实成熟衰老越快。相反,乙烯含量越低,果实衰老速度也会相对较慢。

那么什么时候乙烯合成量最低呢?一般是七、八成熟时期。

南京农业大学陈星星等学者曾以桃果实为案例,发现七成熟、八成熟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明显低于九成熟果实。因此,果农会在车厘子七成熟时采摘,此时的果实乙烯合成水平较低。此时采摘可以减少车厘子释放的乙烯,减缓果实成熟的过程,从源头上延缓腐败的发生。

采摘后的果实,会立刻进行“冷激”处理,即迅速放进冰水里降温,洗一遍“冷水澡”。

时值南半球夏季,智利等地的日最高气温逼近30度。从室外的30度到气温低至零下的冰水中,车厘子面临巨大的温差环境,会出现“冷激效应”。学者魏然在《冷激处理在甜樱桃采后保鲜中的应用及展望》一文中表示,冷激处理通过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车厘子表面和内部温度,对果实形成一种“低温胁迫”环境,即模拟了一种“冷害”环境,激发果实的保护机制,促使果实分泌大量多胺,而多胺可抑制乙烯合成,从而进一步延缓果实的衰老。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