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故乡的时候,我们都太坚决了
作者 六神磊磊
发表于 2025年3月

想做一个小调查: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名字:张福青。他是一个山西忻州已故的农民,但现在是小红书上最火的人之一。

因为喜欢写字,张福青把自己的生活琐碎、所思所想都写在自家房上,至少有数千字。他去世后,这座房子无意中被摄影师拍到,发在小红书上,就火了。平台甚至给他建了一个“数字博物馆”,用3D效果再现了小屋。年轻人拥进去参观,看他的碎碎念:“每年杏花落打药一次。”“我71岁老啦,用老人手机不会交费。”“宇宙有多大呀?”

甚至,这个老人还掀起了一股风潮:抢救家史。

真的非常神奇,一位山西老农民,居然在中国最潮的应用上引领潮流。

许多95后、00后就像一夜之间长大了,整理家里的老照片、旧笔记,追读起老人的回忆录,互相点赞。有人说:“忽然发现,外婆居然是爽文大女主。”这位外婆18岁时为爱私奔,和地主儿子的外公从广西凤山跑到新疆,厮守终生。

还有人说,看了上上辈的故事,才懂了一句话:“我拼命领悟到的东西,打拼、坚持、做自己,原来只是他们的基本功。”

和所有追帖的人一样,我也有自己心中的“张福青”。比如我的爷爷,和张福清一样平凡、普通,但又内心丰富,充满故事。

看到网上那座“数字博物馆”,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前他家的样子。他没能把故事写在墙上,而是都告诉了我,却被我搞忘了。我再也无法为他建起“数字博物馆”,哪怕在心里也不行。

他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1946年参军,成了东北野战军一名战士。从小,我就听他讲了许多故事,从行军打仗,到克旗的草原。然而,这些故事在我脑海里都是破碎的,时间、地点、人物、细节,都已不详。这些碎片包括,夜里的狼嗥,英勇的狗,山里凶猛的猪和熊。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