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是我
作者 和菜头
发表于 2025年3月

当我震惊于 AI 在文字创作上的进展时,有读者问我,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如果有一天我被 AI 取代了,对此我会怎么想?还有更为刺激的问题:假设一个精神小伙利用 AI每天创造 200 段文字,最后他所获得流量和名望远远超越了我,我又该怎么办?

我没意见,因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必须是个例外。

20世纪90 年代的时候,我在昆明见过下岗的纺织工人和电视机厂工人。曾经那都是很好的工作,收入和福利令人艳羡不已。然而,业务说下滑就下滑了,工厂说结束就结束了。在那时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世间的一切存在都不稳固,一切美好状态都不长久,变化总是会到来,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就会落到自己头上。

事实上,我都不需要 AI 前来替代。在写作这个领域内,我算得上是专业人士,因此我见过太多众人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事实。比如说在很久之前博客时代,新浪博客访问量的冠军是谁?是韩寒还是徐静蕾?你们记得的会是这两个名字,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名人,他们的文章被反复转载到你们面前。而事实上,新浪博客中后期流量最大的前几名都是股评博客,那才是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内容。

文学打不过股票,我知道,你们不知道,我留意,你们没留意。

我认识的一位上海美食家,中年男子,纯素人。我看着他的朋友圈里从零开始起视频号,做两三分钟的短视频,谈谈大闸蟹怎么吃,上菜的顺序应该怎么安排,很快单条播放量就超过了 10 万次,每天在朋友圈里作揖道谢。一条这样的短视频有多少内容,折算过来是多大的文字量?别人就用一台手机,一根手机支架,然后说上几分钟,比我吭哧吭哧写一篇千字文出来的反响强烈多了。

文字早就打不赢短视频,我知道,你们也知道,我不在意,你们装作在意。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