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器“炼”成记
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三星堆博物馆,看到那些体形硕大、造型奇特的青铜器时,你们一定很好奇,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究竟是怎么把它们制作出来的呢?其实,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就已经非常发达了。聪明的古蜀人不仅向中原商王朝及周边很多地区的人广泛学习青铜器铸造技术,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创新,从而铸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青铜器。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看看它们是如何“炼”成的。

青铜器的颜色是青色吗
铜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种金属。古人在长期的劳动中发现了铜矿石,并提炼出了铜。但是铜的熔点有1000多摄氏度,很难提炼,而且溶液黏稠,流动性差,硬度也不高,制作出来的工具不是很好用。后来人们发现,在铜里面加入一定量的锡,铜的熔点不仅可以降低,流动性也能变好,而且硬度也变强了,用这种混合金属做出来的就是青铜器。
这么看,青铜其实是铜、锡混合做出来的合金呀!青铜器刚铸造出来的时候是金黄色的,非常漂亮,被称为“金”或“吉金”。但是青铜器容易氧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锈”。青铜器氧化以后,器物表面会形成青绿色的铜锈,因此才有了“青铜”这个名字。
不同地区青铜器的铜、锡等的配比是不一样的。专家们发现,三星堆青铜器中,除锡外,铅的含量也比较高,古人可能是想利用铅良好的物理特性来改善青铜的性能,从而铸造出各种奇特造型的青铜器吧。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奇妙博物馆》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