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身份证”
平民出行离不开的“身份证明”
其实,古代的平民并没有证明身份的专属凭证,但是如果要出远门,就会需要用到类似的证件。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已经编订了户口,百姓出行过关卡或住宿时,需要提供木板或竹板制成的“验”和“传”。验记录籍贯、住处、样貌和家庭基本情况。传则是家乡的里正(相当于村主任)、亭长(可以理解为秦国的派出所所长)为出远门的人写的证明。
关于验和传,还有一个小故事。商鞅的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他只能被迫逃亡,没想到这位大改革家在投宿时却因为没有验和传而被店家拒之门外。改革者被自己的制度逼上了绝路,还真是讽刺呀。
此后,历代都沿用了类似制度。汉朝到隋唐用的是“过所”。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奇妙博物馆》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