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在诗歌翻译方面是一种最高境界,其含义是“出神入化”,是“精神”和“形体”的完美统一,既能反映原作的“内涵”,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姿,也是每一位译者的最高奋斗目标。它的目的是“精辟入里”地展现原作的各个元素,有点像绘画领域的“临摹”,但又高于临摹,因为它既能让读者欣赏到诗歌的外貌之美,又可以给读者最广阔、最高远的想象空间,使得诗人的呐喊在读者的心房激荡,或掀起惊涛骇浪,或激起层层涟漪。总之,抵达化境的译作能够让读者阅读起来像读原作一样顺畅,充分领会原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原作者同悲共喜。到了这种境界,你读拜伦的诗歌,会化身为热血沸腾的激情少年,而读泰戈尔的诗歌,则像聆听一位智慧老人在讲述历史和真理。这种翻译是原作的“投胎转世”,换了躯壳,精神姿致却依然如故。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1一书中对“化境”的定义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当然,这种境界是无法抵达的,因为它太理想化了——译作是不可能丝毫不差地展现原作的,难免会“顾此失彼”。不过,研究一下如何抵达如此高度的“阶梯”还是应该的。茅盾在1934年发表的《“媒婆”与“处女”》一文中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第一:……必须明了作者的思想;还不够,更须真能领会到原作艺术上的美妙;还不够,更须自己走入原作中,和书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已经彻底咀嚼了原作了,于是第二,尚须译者自己具有表达原作风格的一副笔墨。’”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文学作品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