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分流后,孩子们的路往哪里走
作者 赵庆
发表于 2025年3月

被分流到职业学校后,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前途无望。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4年10月,来自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19岁女孩鲁静怡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登上热搜。要知道,世界技能大赛可是“技能奥林匹克”。之后,人们看到了更多热搜:“00后”“汽修女孩”古慧晶,职校毕业实现BOSS直聘;22岁的叶崇政职校毕业成为大学老师;17岁职校生郑红旭被企业疯抢……他们的经历展现了职业教育的无限可能性,也让大众的关注点聚焦到职业教育上。

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发展职业教育有其必然性。早在民国时期,邹韬奋先生就在《职业教育研究》中指出:“经济状况之变迁,教育观念之改变,普通教育与自由教育不能尽一般群众之要求,这三点成为职业教育勃兴的缘由。”而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的使命是让人发现自己的定位、优势、天赋,最终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更幸福。职业教育正是基于此,让每一个从普通教育路径转过来的孩子,都能够看见自己的出路和未来。

社会偏见之下的价值矮化

普职分流引导学生分别流向不同渠道,一部分学生接受普通教育,另一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其本质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学生兴趣和优势进行科学引导,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普职分流政策提出已有40多年。1980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标志着我国普职分流政策的正式形成。

目前,比较常见的普职分流形式,一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分流,即在中考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自身兴趣,一半学生进入普通高等中学,另一半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二是通过高考进行分流,高中毕业生近50%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另外50%进入高职院校。

虽然普高学历和中职学历在理论上是属于同等学力,但从现实层面来看,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中,普高学历和中职学历不等值,大家普遍认为普高学历比中职学历更好;同时,高职教育的学历价值和技能价值不匹配,这是普职分流目前存在的两大困境,导致了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价值矮化。

不少家长秉持“重道轻器”的观点,普遍重视知识而轻视技能,不看好重技能教育的职业教育。《教育家》杂志2021年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家庭、企业等做过一份《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其中,70.26%的中职学生和73.48%的高职学生认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社会认可度。

从根本上来说,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在于“功利主义”驱动下的思维禁锢,即学生和家长将经济效益作为升学的重要方向;“他人导向”驱使下的精神压抑,其典型特征是向同时代的他人看齐,期望达到他人和社会规定的高标准,职业教育因此不被家长和学生选择;“消费主义”诱导下的行为排斥,职业教育是人消费实践的体现,学历是一种人力资本信号,学历证书符号成为人们社会身份展示的“消费符号”,职业教育育人价值被追求象征地位的“消费符号”遮蔽。

凡此种种,导致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持续下降,孩子们入读职业学校更多是被动的,是迫于成绩原因而进行的一种选择。

洪梅抒来自辽宁省辽阳市,表示自己女儿正在中职学习,女儿初中班上很多家长听说自己孩子被分流到职业学校时,都无法接受,觉得天塌下来了。净木子(化名)的儿子就读于杭州市某职业高级中学,她坦言,目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身边的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取得学术学位,而非职业技能证书。

除了家长对职业教育有着歧视和偏见之外,还有很多矮化现象来自学生本身,尤其是刚刚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轨道的学生,他们很容易自我矮化,变得自卑。笔者在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门口进行采访时,学生的态度消极抵触,普遍希望尽快结束交谈。

本文刊登于《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