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
东振明
上海盖德焦虑障碍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体悟人生,让心灵自由穿行》等。
主要观点
想治愈内卷时代的焦虑,家长得修炼三重境界,这样才能肩负起家庭教育的使命,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自由的思想,同时承担起家国责任,最终实现其人生使命。
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烦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如同无形的枷锁,不仅束缚了家长,也困住了孩子,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压抑。我们该如何治愈内卷带来的焦虑感呢?我建议家长可以从修炼三重境界做起。
个人境界:尊重孩子本人意愿
境界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精神追求以及内在修养所达到的状态和高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处在个人境界的人,通常是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家长在个人境界的修炼目标,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要满足孩子的需要,而非让孩子满足父母的需要,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做主的精神。
我认识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儿子考不上重点高中,天天逼着儿子努力学习,不仅要求其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还给他报了几个培训班。每次考试,如果成绩排不进班级前十名,儿子回家就要面对父母的责罚。
后来,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很后悔,来找我咨询。我问他为什么对孩子这么狠心,难道不爱孩子吗?孩子的爸爸说:“要是不爱他,就不会舍得花那么多钱给他报培训班了。我是怕他学习不好,长大后找不到工作会怪我。”
从家长的出发点,我们很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他们并不是真正地为孩子好,而是为了避免自己将来被孩子埋怨。所以,这类家长始终是处在个人的内在需要里,没有向上突破,能量不够,认识不到位,自然焦虑。
有位小学生的妈妈也经常很焦虑。有一次,她跟闺蜜聊天:“你家孩子上几年级了,学习怎么样啊?哎哟,都考上重点中学了……在重点高中排名年级前三?真是太厉害了……什么,你家孩子钢琴都过十级了?惭愧,我家孩子还没学过乐器……”
聊完后,她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想当年,她的成绩可比闺蜜好得多,如今,闺蜜的孩子远比她家孩子学习好。这么一对比,她就非常焦虑,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人了。回家后,这位妈妈看到自己孩子自然没有好脸色,不仅逼着孩子刻苦学习,还给他报了钢琴班。很显然,学琴不是出于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妈妈的攀比心和虚荣心。
上面这两位家长有一个共同点:做事的出发点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他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把孩子当成附属物,做事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非孩子发展的需要。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学琴,孩子也想学琴,亲子之间需要一致,这件事肯定非常值得做;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学琴,孩子自己特别想学琴,这件事也值得做;但如果学琴只是父母的需要,孩子并没有这方面的需要,甚至对弹琴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父母就要问问自己:这个决定究竟是出自谁的需要?
人际境界: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
人际境界是指一个人精神世界整体的态度与高度已经超越了自我中心,关注到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