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童话,到高三创作出畅销书《魔法学校》,再到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教授,葛竞从未离开过儿童文学。作为一名“写二代”,她坦言自己今天的成就和幸福,与父亲葛冰的教育、陪伴和信任息息相关。
葛竞是“写二代”,父亲葛冰是知名作家,出版过童话、小说、剧本等,长篇童话《蓝皮鼠和大脸猫》《小糊涂神儿》《小精灵灰豆儿》等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系列动画片。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葛竞9岁发表第一部作品,迄今已发表小说、童话、电影剧本、动画片脚本等500多万字。文学作品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入选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编剧作品入围第9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2021年,葛竞与父亲联手,重新创作了《小糊涂神 藏在学校里的秘密(全套10册)》。
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各有特色的这对文坛父女档有着怎样的亲情故事呢?
“吃”童话故事的女孩
2025年1月4日下午,父亲葛冰《影响中国的古代科学巨匠》新书首发式暨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葛竞没去捧场。“儿子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我要在家辅导他复习。”六年级孩子的期末考试,难道比80岁老父亲的新书首发更重要?了解葛竞的人并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因为父亲的每一本书、每一个章节,她都看过、点赞过并提出过建议。
今年48岁的葛竞是独生女。小时候的家并不宽敞豪华,但到处都是书。“我们家有一整面墙做成了书柜,里面的每一本书,父亲都看过,儿童文学方面的,我上小学前也基本看完了。”在一个书能触手可及的家里,看书也成了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小时候我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边走路边读书,为此我没少撞过树和电线杆。”葛竞说,父母爱买书、看书,还喜欢讲故事、拉着她一起编故事,她是“吃”着故事长大的孩子。
“我和父亲几乎是同期开始写作的。”1980年,葛冰从学校调到了出版社,由教师变成了一名编辑,热爱写作的他,从此也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爱好。与此同时,3岁的葛竞人生中的第一个故事也诞生了。一天,她灵感迸发编了一个推土机的故事,她一边说,妈妈一边记,末了署名“葛竞”。一年后,父亲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上幼儿园中班的葛竞创作的故事(她口述,妈妈记录)也有了厚厚的一大本。
父亲一边创作,一边给葛竞编写专属故事书。每个故事一两百字,葛竞跟着父亲读,或者听他说,慢慢认识了很多字。她刚踏进小学校门时,词汇量已相当于三四年级的孩子了。“大部分课本上的字都认识,但‘跷跷板’的‘跷’,我学了很久才会。”时隔多年,葛竞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认字的点点滴滴。
父亲是编故事的高手,平常喜欢跟葛竞玩儿故事接龙游戏。如果说他的爱与陪伴是文艺又细腻的,那么,母亲的表达方式则踏实而妥帖。除了随时将葛竞随口说出的故事完整记录下来外,母亲还会诵读名著、好故事并做成录音带。在葛竞心目中,母亲的声音最好听。
父亲有很多小孩的兴趣,比如为了观察动物,他三天两头就要去逛动物园,每次葛竞也会跟着去。路上,父女俩会玩儿故事接龙;观察动物时,故事也会在脑海里慢慢成形。她和父亲都喜欢去猴山,那里住着100多只猴子,它们追赶、嬉闹、吵架、生气,有趣极了。
他们在猴山旁静静观察,猜测小猴子跟父母的关系、想象每只猴子的性格特点,在它们中间找故事,构思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