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生命日记
作者 嫣然
发表于 2025年3月

37本ICU日记,呈现的是人文关怀,展示的是对生命的热爱。

在传统观念中,护士常常是温柔、细心的女性形象,但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孙国涛,却以自己的行动打破了性别的刻板印象。他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ICU病房实习期间,为37位患者撰写ICU日记,记录了患者治疗的过程,也记录了温暖与力量。

孙国涛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不仅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更多人对男护士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

弥补记忆,温暖人心

孙国涛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的一个偏远小村庄,父母是朴实的农民,终日在田间劳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孙国涛早早便开始帮父母干农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也为日后的努力打下了基础。

艰苦的生活不仅磨炼了孙国涛的体力,也让他对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明白,只有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才能成为父母的坚强后盾。

2022年,孙国涛本科学业完成后,进入兰州大学护理专业攻读研究生。第二年,他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ICU病房实习,成了一名实习护士。与普通病房不同,ICU病房是一台全年无休、全天候运转的生命守护机器,也是医护人员与死神较量的前线。

在这里,一名护士通常需要同时照看3名患者。患者们意识模糊,无法自理,甚至分不清白天黑夜,也因此“丢失”了很多记忆。即便抢救过来,许多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后,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孙国涛想要改变这个状况。

孙国涛在网上发现了“ICU日记”这种形式,他认为很有意义。一方面,通过日记的方式,为患者记录下在ICU期间的治疗过程和点滴经历,帮助他们找回这段记忆,提供心理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ICU的患者家属往往无法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只能通过短暂的探视来了解患者的情况。通过日记,家属也能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从而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想到这里,孙国涛将ICU日记纳入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付诸实践。

不久后,一位刚接受过肺部手术的老人被转入ICU,接受了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等治疗……老人情绪很低落。为了安抚老人的情绪,孙国涛不仅精心护理,还准备为老人写一本ICU日记,记录他在ICU治疗的全过程。

起初,老人的家属担忧日记会泄露隐私,不太愿意。孙国涛便与他们沟通,说明了日记的重要性,强调了隐私保护。基于对孙国涛的信任,家属同意了。孙国涛第一本ICU日记就此诞生。

“亲爱的爷爷,今天是您进入ICU的第一天,也是我为您写的第一篇ICU日记。在这里,您接受了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打针抽血等一系列治疗……”

“今天是您进入ICU的第二天,我帮您翻身、拍背、排痰,您看起来精神了一些,希望您能快快好起来,加油,爷爷……”

“今天,我们带您进行了康复锻炼,您在椅子上坐不住,我们就用吊车把您从床上吊起来,您全程配合得很好,您太棒了……”

“您在ICU已经10天了,恢复得很好,看来您离转出ICU的时间又近了一步。

本文刊登于《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