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你也听说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曾经使用过贝壳作为货币。那么是不是假如我们穿越回几千年前,捧着一把蚬子扇贝蛤蜊,就能成为那个时代的富翁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回顾一下贝壳作为货币的经历。在其中不仅包含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也是一段充满传奇的全球历史。
最早的中国
“宅兹中国”是“中国”这个词汇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这是记录在一具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而这背后其实有关一次封赏。
西周初年,周成王召见了一些宗室贵族并进行了赏赐,其中就有何尊的主人何,赏赐中最重要的就是有三十朋贝壳,这让何觉得意义重大,因此专门铸造了礼器进行纪念,这也在无意中留下了“最早的中国”。
当时的“中国”,主要指的是今天河南洛阳的洛邑地区,但是这些赏赐给贵族的贝壳,却并非当地江河中的软体生物外壳,而是远在太平洋或印度洋出产的海贝。“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当时在中原地区获取这些贝壳难度极大,海贝才作为贵重的礼物被进行赏赐。
这些海贝,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货贝和环纹货贝。货贝又称黄宝螺或白贝齿,它的颜色主要是淡黄色,开口处有明显的齿状结构;环纹货贝的颜色和大小都与货贝相似,最大区别是背部有一道黄橙色的环纹。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这两种贝壳因为小巧玲珑又坚固鲜艳,因此成为了热带沿海地区居民的装饰品。随着物质的丰富,海贝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容易计数等特点,让这些贝壳逐渐作为交换的媒介成为了一般等价物,起到了货币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农工商交易之路通, 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的记载。
不仅如此,在上古时期人类没有能力去仿造货贝,所以这些贝壳还天然防伪。甚至比起金属货币,货贝无需进行开矿、加工、铸造等流程,因此是当时最适合用来交换的天然物品。在我国的二里头、马家窑、殷墟、三星堆等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货贝。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地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因不易获得足够多的货贝,此时出现了用各种材料仿制贝壳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