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电子支付要比现金支付方便许多,所以很快赢得人们的青睐一样,纸币支付也比携带贵金属乃至绢帛等等价物支付要方便很多。可奇怪的是,为什么明清社会,人们还是使用银子和铜钱来交易,却不见纸币的踪影呢?这种奇怪的现象,要从明朝极为失败的纸币政策开始说起,那就是“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的诞生
纸币在北宋获得了成功,那么后世朝代当然有样学样,金朝和元朝都延续了宋朝的纸币政策,将纸钞作为国家货币制度的核心,这一时期被称为“纸钞时代”。
对于生于元朝、长于元朝,在元朝活了半辈子的朱元璋君臣来说,元代纸钞不仅是他们不可能回避的经济制度遗产,也是他们个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重要经验。对明朝开国君臣而言,发行纸钞是天经地义之事。不过朱元璋以雄才大略一统天下,各项制度均重新厘定,暂时无法顾及纸钞的事情,而是以元末重新复苏的铜钱为主要货币,铸行洪武通宝在全国使用。到洪武八年(1375)三月,朝廷终于宣布,发行大明宝钞,并启用重钞轻钱政策。
大明宝钞的形状呈矩形,长一尺(34厘米),宽六寸(约20厘米),颜色统一为青色。宝钞外围有龙纹,上方六个大字“大明通行宝钞”,另有篆书所写的“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八个字,这些要素与今天钞票差不多。大明宝钞的面值有六种,分别是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张宝钞正中间都有若干钱串,一串代表一百文,若是十串那就是一贯(一千文)了。后来在洪武后期,朝廷又发行了从十文到五十文不等的五等小钞。
大明宝钞有着必要的防伪措施。首先,每张宝钞上都写着一段话“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当然,这种话吓不住真正要财不要命的人,毕竟那个时候又没有水印和激光防伪,还要在纸钞本身上下功夫。每张宝钞上都有钞印,以防伪造。如果被发现在钞印上动手脚,《明会典》有明确规定,要处以死罪。
发行与管理纸钞是事关国家经济根本的重要事项,必须设置专职管理机构才能保证纸钞发行、流通环节中的稳定性。早在大明宝钞正式发行前半年,明朝就首先设立了宝钞提举司,一开始为正七品衙门,但很快就升为正四品衙门,体统不可为不高。然而洪武十三年(1380),宝钞提举司却突然被罢去,六年后,朝廷再设宝钞提举司,但其品级已经降为正八品,只是可怜的小京官衙门。钞法固然由总管国家财政的户部统筹,但专职纸钞的衙门宝钞提举司,不仅罢废无常,而且地位低下,本质上也是明代纸币政策严重不稳定的表现。
大明宝钞的财政掠夺本质
大明宝钞在发行的时候,留了一手,它有一个相当无赖的规定:老百姓可以用金银兑换大明宝钞,却不能用大明宝钞兑换金银,也就是说,这是一张单程票。单向兑换是什么意思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是为了从老百姓手中合法掠夺金银,二是为滥发货币、应付财政支出留好后手。很快,大明宝钞就成了明廷应付财政支出无底洞、向民间转嫁压力的有力工具。
在详细解释这一目的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明朝面临的财政情况。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朝宣布将丁银永远稳定在康熙五十年的数据上,其实是学的明朝,也是明清两朝极具特色的“定额主义财政”的表现。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或是出于体恤民力,或是出于排斥市场,制定出定额主义财政理念,整个大明王朝,上到户部,下到各县,每年征收多少赋税,本色(实物本身)交多少货物,折色(折合成货币)交多少白银,都有明确规定,写进各类文件里,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只能按照规定的额度征收。我们一想就明白,这种无视社会经济发展、刻舟求剑的理念是明中后期财政崩溃,也就是“收不上税”的罪魁祸首。
但对于明初朝廷来说,更要命的问题在于,这种财政政策的灵活性非常差,因为国家在制定预算时是按照“一切无事发生”的正常需要制定的,但是大明王朝这么大,难免要出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比如这里闹洪水了要救济,那里敌人打过来了要调兵,这些计划外开支的额度是非常惊人的。更何况,这是在开国之初的洪武朝,百废待兴,南京、中都凤阳都要大兴土木,北边和蒙古打仗,年年都要消耗大量军费,全国各处卫所屯垦事业和移民事业如火如荼,这些都需要海量资金,明朝一时面临非常大的财政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