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传爱,共筑童梦港湾
作者 王小槑 龙方媛
发表于 2025年4月

一家人、一所公益书院、一个属于留守儿童的书香天地……这是冠以知识与文化之名的传播之旅,更是关于爱与希望的接续传递。

“同学们好,明天上午书院正常开门,有作文的同学可以带来给我看看。”2025年2月的一个周末,汪国云早早就在大同书院的微信群里提醒学生们,需要检查寒假作业的,需要帮忙看作文的,都可以来书院。

汪国云是浙江省建德市文体旅局的退休干部,2011年赋闲下来后,着手建设公益书院。在妻子的无条件支持和家人的通力协作下,书院从一粒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拔节、生长,逐渐形成了一片可以庇佑当地群众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文化绿荫。这个家庭也因此被推选为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为什么建书院?早在2011年前,汪国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家里的藏书“活”起来,让读书这件事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那时,因为爱读书、爱买书,汪国云家的藏书已经达到了一万多册,他本人也因此当选杭州市十大“藏书人家”之一。

“我从小生活在浙西山区,能从大山里走出来,就是因为比同龄人多读了点儿书。”有时间,有精力,还有这么多书,汪国云心生一计:不如把一部分藏书搬到乡下老家,办一个专门读书的地方。“小孩子放学后或节假日可以来看看书,我也能帮忙辅导他们,还是有些好处的。”

但在真正付诸行动前,还要先获得家人的支持。毕竟公益书院非但不赚钱,甚至还要贴钱。一次和儿子汪怀江打球时,汪国云状似无意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汪怀江很支持。回家后,汪国云又和妻子郑丽菊说起这件事,妻子也举双手赞同。

获悉公益书院计划后,当地镇政府第一时间解决了场地问题。汪国云立刻化身“搬运工”,将家中的藏书打包、装车,一趟趟从家里往书院跑。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功臣非郑丽菊莫属。作为建德市新华书店的退休职工,在书籍打包这件事上,郑丽菊绝对是专业的。打包完成后,老两口一起将这些书搬上搬下,装满一工具车就出发去书院,单程需开车40分钟,整整搬运了17车。

就这样,汪国云和郑丽菊一直干到了腊月二十八。街坊邻里忙着迎接新年,处处热闹喜气,只有他们还在“蚂蚁搬家”。两个多月后,搬书工作渐近尾声。

与书籍转运同步进行的还有其他准备工作。汪国云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筹集课桌椅等物资;郑丽菊则找来家里不用的窗帘等物品,将书院一点点装扮起来。打扫卫生、整理图书,她用自己的行动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2011年3月27日,大同书院开始接待读者,5月31日正式开放。

书院的运行不会一帆风顺,可一问汪国云遇到过什么困难,他最先想起的是书院初运行时内心的担忧。“如果没孩子来,怎么办?”汪国云遍访当地的学校,挨个儿“推销”,卓有成效。特别是了解到他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们作文后,老师们更是鼓励和支持孩子们去书院读书、学习。除作文点评会外,“西乡诗韵”古诗词朗诵会、“国学讲堂”《论语》课堂系列讲座、“西乡夜话”也是大同书院的特色活动。

本文刊登于《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