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耳,大有智慧
作者 谢伊旻
发表于 2025年4月

专家简介

王 勇 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分会委员;南京市中医药学会眼耳鼻咽喉专业分会委员。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20余年,随多位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国家级学术流派传承人学习。擅长使用中医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及咽异感症、喉源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漏综合征、声带小结、声带白斑、真菌性外耳道炎、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各种耳鸣、耳源性眩晕等病症,以及耳鼻咽喉方面的疑难杂症。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耳鸣困扰?是否感觉听不清别人说话?这些耳部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在护耳养生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智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护耳的奇妙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中医眼中的耳朵

中医理论认为,耳朵通过经络与全身脏器紧密相连,人体内在的健康状况可以在耳朵不同的区域反映出来。

外耳道疾病的产生与外在因素紧密相关。部分人热衷于采耳或自行掏耳朵,却未意识到一次不卫生的采耳或掏耳行为,就有可能让外耳道受到真菌的侵袭。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出现耳道异物感、剧烈瘙痒、耳朵流水等问题,掏出的分泌物可呈黑色、黄色、褐色等不同颜色,且伴有腥臭味。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症状也提示身体内湿较重,且易出现上火症状。

外耳郭是全身脏腑功能状态的“反射镜”,中医认为,外耳郭的不同部位与人体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存在着对应关系。《难经》中描述“耳为五脏六腑之会”,表明耳朵的不同部位对应着五脏六腑,它的色泽、枯荣、形态、是否有压痛等,都能反映脏腑的情况,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例如,耳垂与心脏有联系,如果有耳垂切迹,可能预示着心脏出现了问题;耳舟及耳甲腔中的一些位置,与消化系统相对应;耳郭的荣枯往往与肾气的盛衰有关。临床中常用的耳针疗法,就是基于耳朵与脏腑的这种相关性发展而来的。

中耳是一个存在精密铰链样结构的空腔,也是中耳炎的好发区域,与脾肺功能及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体质欠佳、气虚的人,常常会感觉耳朵闷塞,说话也缺乏力气,这是肺气亏虚的典型表现。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从对肺脾的干预入手。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气法时论” 中提到:“耳者,肾之府,聪明之官也。”“耳者,肾之窍也。”这里阐述的主要是内耳。肾主藏精,当肾精充足时,人的听力正常;反之,若肾精亏损,就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等问题。由此可见,肾作为 “先天之本”,与耳朵的健康直接相关。

同时,耳朵与全身经络联系紧密,尤其是肾经、胆经、三焦经等。如《难经》中记载:“耳为足太阳之所通,亦为足少阳之所交。”《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也提及:“肝藏血,肝气通行全身,若肝气郁结则血行不畅,气血不和,必生耳鸣。” 这一系列理论表明,耳朵的不同表现反映着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不同状态。

耳朵不适,许是你的身体“失衡”了

1.神经性耳鸣

神经性耳鸣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中医学认为,耳鸣与肾虚、肝火或气血失调有关。

本文刊登于《祝您健康》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